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政治社会化(5)
2015-07-24 01:16
导读:(5)“革命样板戏”。它集语言、文字、体态、图象符号于一体,是 “文革”期间政治社会化的特有形式。它极片面地突出革命时代的家庭政治 化、为服
(5)“革命样板戏”。它集语言、文字、体态、图象符号于一体,是
“文革”期间政治社会化的特有形式。它极片面地突出革命时代的家庭政治
化、为服务于特定阶级斗争和政治目的的集体主义等政治文化,“依靠自己的
宣传职能去推行一种严格的行为法则,在建立社会政治的法典,在构筑完整的
社会政治理论秩序”[10]。作为一种观赏性的文艺形式,“样板戏”建立社
会政治法典、构筑社会政治理论秩序的过程,只有通过人们观看它,形成“样
板”政治文化后才能完成,所建立的社会政治法典与秩序才能得到认同。
此外,许多原本不具有政治意义的符号如地名、机关、街道名、人名乃至
服饰、生产机具也被人为地革命化,强加以政治涵义,成为“文革”期间特有
的政治符号。如北京东交民巷改为“反帝巷”、济南第三十三中学改成“八一
战校”、有的生产大队直接改为“造反生产大队”。[11]以立新、文革、卫
东等为名字的人难计其数;自从1966年8月18日接见红卫兵时,毛泽东破例地
穿上军装后,绿色军装成为最时髦的服饰;推土机也取名“东方红”。这些被
强行涂抹上浓重政治色彩的符号铺天盖地而来,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将人
们团团包围,对人们的政治文化特别是政治心理起着强烈的塑造作用,对政治
文化伦理道德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政治符号使人们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表
达能力,乃至丧失了个性,甚至理性,最终成为“文革”政治文化的载体与玩
偶。卜大华回忆说,“政治”、“接班人”、“国家革命”、“修正主义”、
“红色江山”、“阶级斗争”、“毛主席语录”等等词汇、观念、概念、理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论,“与我们这些十七八的学生的青春期一起,融进了我们的头脑各血液,迎
着我们一张张洞开的饥渴的精神大门,走进了我们的灵魂。……当毛泽东把他
的思想化入社会的伦理,他的思想不再仅仅是某种理论,而且成了千千万万青
年做人的道德标准”。[12]当然,就“文革”时期来说,也成为中国人的道
德标准。
从政治符号的政治社会化功用来看,“文革”中的政治符号异化现象是很
明显的。具体说来,毛泽东提出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全面专
政”等一系列政治符号,总体上是为其主观防止党与国家变色、实现其理想社
会服务的。毛泽东对乌托邦式社会政治目标的执着追求,使他与普通大众一样
成为他自已提出的政治符号的俘虏。在这里,政治符号的提出是以他主观中多
数人的政治价值尺度为标准开始,而以政治符号(其实是所代表的政治文化)
的尺度为标准结束,人成为政治符号的奴隶。即以实现人的某种目的而由主体
创造出来的政治符号却反客为主,其工具性压倒了其目的性。林彪、江青集团
制造政治符号从一开始就是以他们不可告人的政治索求为标准,以愚弄人民窃
取政权是其最终目的。对他们来说,政治符号的工具性与目的性是统一的。所
以,我们可以说,尽管毛泽东与林彪、江青集团制造政治符号的目的根本不
同,但却殊途同归,都起到了同化扭曲大众政治文化的消极作用。
四、学校教育
“文革”中,在“教育政治挂帅”的总体思路指导下,各级学校正常教育
受到严重破坏,其强有力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也发生了严重的转向。首先,设置
政治课程是发挥学校教育政治社会化功能最主要的方式。通过具体的政治教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育,向学生传授的政治知识、政治观念、政治信仰,来培养他们的政治态度和
政治情感,从而强化他们对现存政治体系的认同、信任、忠诚与支持。学校教
育的政治社会化作用的方向则主要取决于政治课程的内容。“文革”中学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