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政治社会化(6)
2015-07-24 01:16
导读:政治课程内容设置极端不合理。中小学的政治语文课合并,以毛泽东著作为基 本教材;[13]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发的《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关于招
政治课程内容设置极端不合理。中小学的政治语文课合并,以毛泽东著作为基
本教材;[13]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发的《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
生(试点)的
请示报告》中提出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
红旗,无限忠于毛主席、毛泽东思想、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
革命和建设服务的既有文化科学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劳动者;设置毛主席著作
为基本教材的政治课。1971年4月到7月,张春桥、迟群等人炮制的《全国教育
工作会议纪要》提出“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本来,从作为正常政治社会
化环节与政治文化整合途径来说,学习毛泽东著作、毛泽东思想是正确的,但
以之完全代替政治课程则是极其片面的。更重要的是在“文革”中,毛泽东著
作被寻章摘句地肢解,多
数学校政治教材不是毛泽东的原著,而是在很大程度
上渗透着林彪、江青少数人政治阴谋的《毛主席语录》。与之相联系,毛泽东
思想也被教条式地曲解,将其错误的政治思想放大,而阉割了其正确的政治思
想。丰富的毛泽东思想被其“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等错误理论所替代。学校政治课程几乎成为传播毛泽东的左倾思想、培养对毛
泽东个人崇拜的工具。这无疑激活放大了受教育者心中积淀的崇拜心理、使他
们的政治独立意识萎缩,形成了对既有专制政治体系与少数专制者特别是毛泽
东的愚忠。在学校政治课程内容偏失的同时,它还大量挤占了其它非政治课程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的内容与教学时间,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急剧下降,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政治
觉悟能力与理性政治参与能力。因为,现代
政治学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
的人,越具有较高的理性政治意识与政治参与能力,越可能“理解宽容准则的
必要性,阻止他皈依极端主义学说,……越可能相信民主的价值和支持民主的
实践”。[14]但“文革”时畸形学校教育的政治社会化结果却是:受这种教
育越多的人,其理性政治意识、政治心理等政治文化方面的觉悟能力越低,越
易受极端学说和非理性政治情绪的影响。其次,学校成为当时政治运动与政治
实践──搞阶级斗争进行“文革”的重要场所之一。这是“文革”这一特殊时
期中学校发挥政治社会化功能的特殊方式。作为“文革”发动标志之一的《关
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提出学生“也要随时参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的斗争”。“文革”之初,各地方大、中、小学先后造反,揪斗“走资派”。
当年7月底,宣布“停课闹革命”,随后,以学生为主体的红卫兵运动迅速兴
起。数以千万计的大中学生进行“大串联”,使全国交通和大城市陷入混乱状
态。学校开展的政治实践活动所传递的错误政治信息内化于心,严重毒化了学
生的政治文化的认知、情感、评价等方面。再次,在“文革”中,教师被诬称
为“臭老九”,成为被揪斗、批判的的对象。学校党委领导被踢开,代之以文
化层次与业务水平很低的工宣队、甚至是贫下中农,对学校实行所谓“全面专
政”。学校特别是高中、大学招生废除入学考试,单纯强调“突出政治,贯彻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阶级路线”,工人、贫下中农子弟仅凭阶级出身就可以优先入学。进入大学的
工农兵还被赋予了“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的历史使命。总之,所有这
些都对学校正常教育形成了巨大冲击,严重降低了教学质量,也使作为政治社
会化的重要途径的学校教育仅成为向学生与教师灌输扭曲的上层政治文化观
念,激活他们原有的消极政治文化的工具,并取得了相当的效应。由于这种教
育旨在将政治社会化的对象塑造成一个模样:“这种模样……伴随着这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