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邓小平制度建设思想探析(2)

2016-04-20 01:06
导读:取决于是否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邓小平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价值目标的核心他在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本质等的论述都把人民的需要放在核心和
取决于是否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邓小平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价值目标的核心他在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本质等的论述都把人民的需要放在核心和根本落脚点的地位,特别能体现这一点的是“温饱-小康-富裕”的三步走战略,每一步走都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紧密相连,满足人民的需要是邓小平始终强调的贯穿整个邓小平制度建设的主线。
第二层次是具体目标。邓小平认为要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目标。经济制度建设目标是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建设目标是“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具体地说,就是:第一,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第二,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第三,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叫科技教育制度建设目标是形成“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啪”。,有利于人才辈出的机制。制度目标选择正确是整个制度建设的前提,也是制度建设的纲,党和国家的各项制度发展与完善必须围绕这些目标进行。目标一旦选择错误,一切努力将失去意义邓小平制度目标建设把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是符合我国实际的目标。成为其制度建设思想的中心和我国制度建设的导向。
第二,制度结构建设。制度结构建设是制度建设的基础,包括制度内部结构建设和制度外部结构建设。内部结构是制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由各种相互依存的制度共同构成的“制度体系”。外部结构则是制度形成的环境或外部条件。针对制度的内部结构建设,邓小平强调制度的整体性、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制约性。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各系统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但政治、精神对物质生活方式具有反作用,社会是各种要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邓小平根据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用。同时,强调制度结构的整体性,认为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都应该相应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行不通。”不仅经济、政治,还包括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叫具体的各项制度又有不同部分组成,邓小平要求全面协调,共同建设。比如,经济体制的建设应该包括所有制结构、运行方式、分配方式、以及工业体制、农业体制、财政体制、管理体制等的建设,要全面兼顾。不能顾此失彼。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邓小平也十分重视制度外部结构建设,可以说,邓小平制度建设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重视外部结构建设的结果。首先,重视思想上层建筑的变革和建设。制度建设要以思想观念的变革为先导。邓小平最先深刻认识到解放思想对我国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并抓住机遇。支持在全国范围展开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从而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端正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在1978年12月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对解放思想的重要性进行十分透彻的阐述,并把解放思想提到事关“亡党亡国”的高度,这些论述对以后的制度创新和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对社会主义传统认识的突破也是思想上层建筑变革和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邓小平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长期没有完全搞清楚。因此他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应该比资本主义具有更大的发展优势。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不等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做法。这些论述充分论证了制度创新和建设的合法性,为全社会对制度变迁的认同奠定了基础。

其次,重视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经济政治环境,制度建设就不可能成功。邓小平认为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为制度建设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同时,要重视政治稳定,“稳定压倒一切川",改革不能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要及时对影响社会稳定的不良因素进行严格控制。邓小平后来说,我们能够顺利进行体制改革工作,是因为这几年我们实现了政治上的稳定和政策的连续性。很难想象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国家的制度建设能促进社会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治的长期稳定为我国的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创造了宽松的环境,成为制度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第三,制度内容建设。制度内容建设是制度建设的核心和根本,制度建设实际上就是通过内容的调整和变革来适应制度目标和环境的变化。邓小平制度内容建设是一个体系,即宏观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主要分两个层次:首先,经济、政治和文化科教等中观层次的制度建设。经济制度建设思想主要是围绕三条线展开的。一是经济运行机制的建设:二是所有制的建设;三是分配制度的建设。其中,经济运行机制的建设是整个制度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建设都是围绕经济运行机制而展开的。
早在1979年就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随后,随着实践的发展,他又提出坚持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调节的思想。特别在南方谈话中,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清楚、精辟的论述,认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帅””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根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我国经济运行机制逐渐开始形成;所有制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广大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冲破了人民公社的单一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掀开了所有制改革的序幕。1984年,城市所有制改革启动以后,邓小平十分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应该大力发展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在分配制度方面,实行分配方式的改革,建立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展成为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经济主体市场化,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史上的第三面理论旗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