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邓小平 制度建设 社会运行
【论文摘要】近年来,从史学视角以及制度建设的具体内容方面研究邓小平制度建设思想的成果不少,但从社会学的视角以及制度自身形成过程方面研究邓小平制度建设思想的成果比较少。基于此,本文以此为视角对邓小平制度建设功能、制度建设目标、制度建设结构、制度建设内容、制度建设过程以及制度建设的社会绩效等几方面进行了初步地分析与研究。
制度建设是社会实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熏要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制度建设,对我国社会实现初步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产生了熏要影响。研究邓小平制度建设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
制度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规范体系。邓小平十分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为“最重要的是一个制度问题”,“制度是决定因素州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制度建设是维持社会运行秩序的必要条件。“没有社会秩序,一个社会就不可能运转。”伫l社会秩序的形成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共同支撑,但制度作为一种刚性规范,借助外部权威,行塑人的活动方式,为人的社会行为选择设置边界,创造合理的空间,从而达到有效的社会控制,是保证社会运行秩序的基石。邓小平强调,要搞四个现代化,使中国发展起来,必须要有纪律、有秩序地进行建设。在谈到如何消除和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时,他明确指出:“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啪所谓靠得住,就是说法制对人们行为的约束,最鲜明地体现了强制性、权威性的特点,体现了为社会秩序提供强有力的保护屏障的作用,这是任何社会健康运行的重要条件。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其次,制度建设是发挥社会激励功能和整合功能的主要渠道。一个社会共同体的成员只有富有积极性、创造性,其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社会才有自我更新能力,才有活力与朝气。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社会成就,关键在于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吃大锅饭”的不合理现象冲击了“等、靠、要”的惰性心理,极大地调动了人们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邓小平认为:“体制搞得好,就可以调动积极性。”m我们进行各种具体制度的改革,“目标是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各方面都要解决这个问题”叫。良好的制度能通过建立责权利三者的统一,把人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状况、工作效果同他们自身的利益直接挂起钩来,从而有效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
同时,制度建设具有形成社会整体力量的功能,即整合功能。一方面,制度把人的活动纳入某种“轨道”并按一定的方式进行,体现某种办事的规程,要求人们共同遵守,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没有制度就没有统一的行动。另一方面,制度通过强制手段调整社会关系,有效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促使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更好地协调发展。邓小平强调必须制定一系列法律,包括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并且要求建立健全完整的制度体系,使制度体系中的规则系统真正名副其实的“规则化”,用制度化来组织千差万别的社会成员,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再次,制度建设是解决我国制度缺失、制度失灵、制度僵滞最直接的途径。“文革”结束以后,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制度的缺失、失灵和僵滞。例如,“文革”时期把许多有效的制度当作修正主义或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否定。经grit制僵化,合理的经济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被废除,否定价值规律、否定物质利益原则和按劳分配;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相当严重的官僚主义现象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靠进行思想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根本出路还是要对相关制度进行改革。邓小平深刻地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他这样讲“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总之,制度建设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长期以来制度建设的落后,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就在于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不断完善制度体系,使社会制度的功能和效率趋于优化。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