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党的106届5中全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1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工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01个5年计划的建议》,这是今后1个时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全会和“1015”规划何以突出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何以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又为什么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创新型国家?又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等等。我们认为,这是由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情况所决定的,是势所必然,时所必致。为了搞好学习,加深理解,我们整理了有关的时代背景的部分学习资料,供参考。
1、正确认识形势
《光明日报》在2005年10月21日发表《论形势》的评论员文章指出:学习贯彻党的106届5中全会精神,1个10分重要的环节,就是正确认识形势,把思想统1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进而把行动统1到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来。
科学分析和判断国内外形势,历来是我们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只有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才能在指导思想上形成共识,在实际工作中形成合力,才能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定目标和任务的圆满实现。
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是1项伟大的实践,其中的每1个进步都是我们对世界局势与中国国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的结果。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2、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看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冯杰、宣晓伟在《红旗文摘》2005年第10期著文指出: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1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总结其中的许多有益经验,并从中得出对未来发展的启示,对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近年来,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和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高投资、高能耗和高污染产业,低质量和低效益的状况比较明显。从资源利用率来看,我国创造单位GDP(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从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污染来看,据建设部2002年的统计,全国仅城市年生活垃圾产生量就达1.4亿吨,1/3以上的城市处于垃圾带的包围之中,农村垃圾污染更为严重。而城市生活垃圾真正意义上的无害化处理率却不足29%,城镇污水处理率仅为40%。城市空气质量较差,大气污染也10分严重。同时,技术水平低也制约着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增长潜力的发挥。根据2004年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排名,我国仍属于“非核心创新经济体”,技术指数排名不仅落后于25个“核心创新经济体”,而且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与此相对应,产业结构仍存在1定程度的扭曲,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的先进制造业、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比较少。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工业大多处在低端位置。制造业研发投入明显不足,我国的制造业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而研发投入仅占0.3%,严重制约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2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尽管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特别是中央高度重视并通过采取包括清理各种收费、减免农业税、对农民进行粮价直补、保护农民耕地以及帮助农民工追讨拖欠工资等1系列政策措施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大幅度提高,但整体来看,90年代末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1直在低谷徘徊。据统计,1997~2003年7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695.9元,不到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5;年均增长速度不到城镇居民的1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80年代中期的1.8∶1、90年代中后期的2.5∶1,扩大到2003年的3.2∶1。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在住房、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教育等方面享有国家的补贴以及农民家庭收入中包含用作生产资料的投入等,实际差距约为5∶1-6∶1。农村的问题还反映在农村贫困人口多,农村减贫工作难度加大上。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扶贫办的数据,2003年全国农村有近300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近6000万人处于低水平、不稳定的温饱状态,而且贫困人口规模出现了反弹,比2002年新增80万。据保守估计,目前失地农民已超过2000万人,而且还将以每年大约250万到300万人的数量增加。大量“种地无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3无”游民正在成为新的社会边缘群体,并有可能成为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城乡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生活困难,导致贫富差距迅速拉大,“3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国家进1步发展的“瓶颈”。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对应的是特征明显的城乡2元经济结构,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先进的现代经济部门并存,也反映着城乡之间的制度差异。
(3)地区差距继续扩大,协调发展面临挑战。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中央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尤其是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并开始实施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这些战略和政策的实施,产生了显著的效果,使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是,在地区协调发展方面,依然存在着1些突出问题。从经济总量上看,1990~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51.5%增加到58.5%,上升7个百分点;和“95”末期2000年的57.3%相比,2003年又增加了约1.2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则相应下降。90年代以来东部经济总量所占全国比重持续增加的趋势没有明显扭转。从人均GDP来看,2003年东部地区的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5倍,比2000年的1.47倍和1990年的1.37倍有了较大的提高;中西部的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则相应持续下降。2003年和2000年相比,西部和东部的人均GDP差距由1∶2.42扩大为1∶2.63,中部和东部由1∶1.89扩大为1∶2.1;西部和中部由1∶1.28缩小为1∶1.25。与此同时,我国地区差距还具有区域上的多层次性和内容上的多侧面性的特征。从区域上来看,地区差距既存在于东、中、西部之间,也存在于南、北地区之间,还存在于同1地区不同的市县之间;不仅存在于欠发达的省区内部,而且存在于发达的省区内部。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3、我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及成因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2005年第34期刊文分析了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及其成因。指出: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为实现经济增长而选择的生产要素利用方式。1般分为两类:1是粗放方式,主要是增加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资金、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等。2是集约方式,主要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即通过促进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等途径,提高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经济增长方式主要受经济发展阶段、科技水平、经济体制、对外开放程度以及经济发展战略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从发展阶段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主导趋势。国际经验表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入中期阶段,资源消耗强度将迅速提高,以各种生产要素投入为支撑的粗放增长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难免的。
2是从发展战略看,发挥后发优势,寻求跨越式发展,1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50年代的“超英赶美”、“大跃进”和70年代的“洋跃进”,是“赶超”战略的极端化。改革开放以来,1些地区盲目追求GDP高速增长,事实上也是在实行“赶超”战略。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势必在“高投入”的同时产生“高污染”、高排放。
3是从要素市场看,由于体制改革滞后,市场化程度不够,土地、资金、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长期偏低,从而进1步为“高投入、高消耗”创造了条件。
上述3个因素,与以下3种结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又进1步强化了增长方式的粗放性: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从需求结构看,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投资拉动特征。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是消费、投资和出口3驾马车。相对而言,投资的拉动作用最为明显。于是多年来,增加投资成为1些地区实现赶超战略的主要方式。投资规模的加大,说明国民收入分配中用于城乡居民消费的份额相对较小,大量盲目、无效的投资挤占了本可用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资金,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速度低于GDP的增长速度。收入水平增长缓慢,必然带来消费需求的不足,使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由于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减弱,为保持1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必然进1步发挥投资的拉动作用。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