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绒革命”是怎样发生的?——苏东巨变十(4)
2016-07-14 01:00
导读:苏东执政党的教训太深刻了。他们在、改善人民生活上面是尽心尽力了。但是,殊不知欲壑难添。物质生活的享受是无限的,多少算够呢?与西方比是比不
苏东执政党的教训太深刻了。他们在、改善人民生活上面是尽心尽力了。但是,殊不知欲壑难添。物质生活的享受是无限的,多少算够呢?与西方比是比不了的,况且西方还要用“新教伦理”来千方百计地制约着人民的物欲。而苏东的执政党竟然幼稚地认为,只要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人民就会满意,党就能稳坐江山。其实,人非草木,不是有吃有喝就悄然无声。在苏东当年的导向下,人民被引向物质追求,结果越发展,胃口越大,苏东政权却在徒劳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需求的形成总会超过需求的满足,就象追逐自己的影子,永远也是追不上的,犹如精卫填海。
将经济发展列为至高无上的目标,作为执政党合法性的唯一基础,导致了一系列深远的。其中之所以采用分权模式,之所以奉行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的执政,都与无条件的经济优先性的信念有关。在经济发展顺利的时期,这套政治哲学还可以勉强实行,但经济发展毕竟是具有自身的,任何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地永远增长。一旦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各种问题就暴露出来,而苏东的执政党上又拿不出令人信服理由解释经济发展的困难,在实践中更拿不出稳定社会的任何有效办法。最后连执政者也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政权的瓦解是无可挽回了。
意识形态的失语症
不受约束的演变与无人抗争的崩溃还表明了苏东执政党是意识形态上的失败者。意识形态本是共产党的“强项”,但普遍信奉的经济决定论的意识形态,把东欧共产党人的搞傻了,搞僵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少了辩证法,多了形而上学。
西汉著名的思想家贾谊在第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朝迅速崛起和急倏灭亡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曾经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他曾问道:强大的秦国竟败于“一夫作难”,是因为秦国“不施仁义”。秦国为何“不施仁义”?他指出,并非秦国有何克服不了的困难,也非秦国没有智识之士,而是秦国“多忌讳之禁”,这也不许说,那也不让讲,结果“忠臣不谏,智士不谋”。壅闭伤国,按现在的说法就是,缺乏言论自由,缺乏民主。在古代封建社会,思想禁锢、缺乏民主都会造成如此的损害,何况社会。
中国大学排名 苏东共产党人掌权几十年始终没有学会如何在民主条件的下执政,始终没有找到通过真正意义的选举获得政治合法性的。在原苏联体制下,“民主”与“专政”始终是对立的。许多问题、矛盾本来是因为不民主或民主不够,但却要靠加强“专政”的方式来解决。结果越强化控制,民主就越少;民主越少,政权基础就越小,问题就越积越多。在和平时期没有民主政治环境的锤炼,东欧共产党人变得色厉内荏、外强中干。专政搞到了头,问题还是没解决,于是又需要放松,结果问题、矛盾又一起跑出来,掉进了“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在意识形态方面,苏东执政党囿于经济决定论的桎梏,无法主导社会的思潮流向,一味地利用控制手段封杀不同意见。但长此以往,由于执政党的主流话语日益脱离实际的社会生活,反而导致了执政党的主流话语的自我边缘化。执政党不仅不能掌握社会思想的领导权,反将思想领导权拱手让给知识分子中的反对派。
1989年政治巨变时匈牙利共产党内的重要人物波日高伊,就曾说过:“这次制度变革中有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一是主张改革的共产党人,二是自由派知识分子,三是参加1956年事件的流亡国外的人。” 流亡国外的人是个“外因”,而所谓“主张改革的共产党人” 也是臣服于自由派知识分子话语霸权的人,或者说是党内的自由派知识分子。
这种话语革命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有着深厚的社会形态发展演变方面的背景,也可以说是所谓现代性方面的原因。
社会发展在结构与文化层面的意义是,社会契约化和理性化的程度提高,作为其表现的社会心理、舆论的影响扩大,换言之,大众的话语对政治的压力增大。这是社会现代性发展的一种典型表现。社会在文化、心理和话语层面的发展最终使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国家政权作出反应,逐步地推进社会政治结构、制度、体制发生变迁。据此,国家作为政治上层建筑不再简单地以暴力为建构原则,而转而采取社会协商、舆论监督、选举、议会民主等理性化原则。由于这些原则的实施,原有的、前现代的国家特征逐步地而深刻地发生了变化,使其取得了二重特征,即在继续具有暴力、强制性特征的同时,又获得了社会同意、认同的特征。用葛兰西的话来说就是:“在实行典范的议会制度的国度里,‘正常’实现领导的特点是采取各种平衡形成的强力与同意的配合,而且避免强力依靠大多数的同意;相反地,甚至企图达到表面上好象强力依靠大多数的同意,并且通过所谓舆论机关——报纸和社会团体表现出来。因此报纸和社会团体的数量在一定条件下人为地增强起来。” 现代国家的基本特征已经演绎为:强力 同意,即现代国家在保持传统国家的暴力特征的同时,增加了契约和社会同意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