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绒革命”是怎样发生的?——苏东巨变十(5)
2016-07-14 01:00
导读:由于国家特征的演绎,国家政权、执政党的合理性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过去掌握了国家机器、拥有了暴力,即可以成为的统治者,而在现代条件下这就
由于国家特征的演绎,国家政权、执政党的合理性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过去掌握了国家机器、拥有了暴力,即可以成为的统治者,而在现代条件下这就远远不够了。现代的国家政权、执政党的政治合理性还需要建立在获得社会的“同意”基础上。这就意味着:政权和执政党必须掌握对于社会话语的引导,必须有能力引领社会的思想文化潮流,必须掌握思想文化的领导权。一句话,若要领导国家,先要引领思想。以德治国就是要建立全社会统一的道义,掌握思想文化领导权。
苏东诸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社会、文化等方面出现了巨大的进步。其表现是经济,人民富裕,文教发达。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的普及和文化事业的发达,知识份子在社会成员中的比例逐步提高。80年代的一些统计表明:苏东国家青年人中受大学教育的比例在世界上属最高之列。如匈牙利大约排在前五位以内。又如医生在人口中的比例匈牙利是世界上最高的。这种社会结构使人民的理性思维十分发达,社会舆论力量强大,没有舆论的赞同与支持,政府很难办成什么事。而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的控制力量的“国家机器”即强制性的政权机关——军队与警察等,对社会则大大的降低了。
“天鹅绒革命”是一种典型的“现代性”的社会变革。苏东共产党人掌握的官方话语实际上退出了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下,苏联、东欧国家在80年代后发生了广泛而深刻思想转化,形成了强大的颠覆性的社会语境。在“众口一词”之下,苏东共产党政权除了下台以外似乎也没有什么可做的了。回头看,当时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经济困难,政治反对派的势力也并不强大。如果那样的经济困难即可使制度瓦解,政权垮台,今天这个世界上社会动乱与政权更迭恐怕会让人目不暇接了。苏东巨变在意识层面是以社会思想转变为动因,以颠覆性话语为手段的“思想—话语”型的社会变革。可以说那时一次“话语的革命”,而当时颠覆性的话语又是以一部分主流知识分子主导,所以也可以说是一次秀才造反。以往“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而这次秀才造反则一蹴而就。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苏东巨变对于旁观者来说,是一个观察社会变迁的难得机会,思想家、家们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去讨论、争论苏东巨变的是是非非。而十年前的巨变,对苏东国家中的人民来说则是一次命运的转换。希望我们仅仅是在意识中演绎苏东巨变的逻辑,而无须在生活中直接地加以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