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新思维(1)(2)
2016-07-14 01:00
导读:(二)从人文战略上看台湾 台湾依人口结构,有四大「族群」:闽南(本省籍)、客家、外省及原住民,这是根据人数多寡排序的。若依时间先后,则不
(二)从人文战略上看台湾
台湾依人口结构,有四大「族群」:闽南(本省籍)、客家、外省及原住民,这是根据人数多寡排序的。若依时间先后,则不同时期的文化积淀,依序是原住民文化、中原文化、荷兰文化、日本文化、西方文化。就近代而言,文化冲击最关键的过程有四:(1)日本统治时期的皇民化(第一次「去中国化」);(2)战后的西;(3)两蒋时期的「复兴中华文化」;(4)李扁时期的本土化(第二次「去中国化)。
经过了这样的文化发展过程,到了 目前 ,可以浓缩提炼出两种对两岸关系有深刻 影响 的成分:
(1)雏形的公民 社会 。亦可称之为前民主政治。台湾的民主虽谓已臻成熟,但人民普遍对民主、自由有正面的评价及追求的意愿,与此同时,对集体主义及共产思想基本上把持着警惕与排斥的态度。
(2)对「中国」,从两蒋时期高度的认同(自认为是中国人,而且是有着优良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人),在两种力量的「挤兑」下,逐渐演变为对中国认同的冷却、疏离或进一步地反对。两种力量,在内部是台湾意识的兴起,在外部,是作为中国认同载体的「中华民国」被大陆当局的高度压制。而对此等情景,大陆当局必须能够反省,体谅与调整。「以礼相待,以礼相让」是新思维的第二条。
(三)从地缘战略上看台湾
台湾是三股力量交汇的中心。首先,是美国围堵中国锁链的枢纽。不仅目前如此,战后如此,甚至早在十九世纪中叶当美国一开始认识东亚时就是如此。
其次、台湾是日本生命线的咽喉,日本资源贫乏,直到目前,三分之二的进口资源必须通过台湾东西侧的海域北上抵日,这是台湾对日本无可取代的战略价值。日本非控制台湾不可,要不就席不安枕。日本战据了台湾,就可以肆无忌惮,发动侵华战争,南洋战争,太平洋战争,甚至偷袭珍珠港。一旦日本未能控制台湾,那么谁来「控制」台湾,它就只能听谁的,一如二战之后日本同美国的关系。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第三、台湾是中国出太平洋的门户,同时也是侧翼控制南中国海的高地。中国不崛起则已,只要中国崛起,断无被人封锁门户之理。
所以,台湾是中、日、美三方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台湾如能统一,那么:目前的战略形势立刻倒转,日本将别无选择,在中、美之间,向中倾斜。易言之,「反手擒拿,易守为攻」,是新思维的第三条。
(四)从国内外战略形势看台湾
对此,我曾有「台湾形势的三个均衡」的论述。大要是,台湾内部是小均衡;北京、华府、台北三方之间是中均衡;全球战略大势是大均衡。只有当三个均衡都处于均衡状况时,台海局面才能有稳定的均衡。否则,任何一个均衡的失衡,都会牵动到其他的均衡,造成更大的震荡,除非,这个失衡被另外的均衡恰好给制衡。
目前的形势,台湾大选的结果显示,蓝、绿是五○对五○,但这种数学上的平衡恰恰是政治上的高度对峙,足以造成高度的不稳定,也即是失衡。另一方面,大均衡中,近两年来,因反恐故,中、美两国处于一种「暂时」的稳定状态,但其实就美国全球的战略进展而言,这种状态能维持多少,很难预料,故大均衡也有失衡的倾向。若大均衡及小均衡任何一个或两个都失衡了,那么,大陆、台湾及美国当前的稳定状态势必会被打破。站在两岸中国的立场,此时必须慎防美国基于其国家利益从中渔利。预见此等情势之可能到来,必须要「关照全面,主导均衡」,这是新思维的第四条。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在新国际政治观念中寻求台湾问题解决方案
台湾民主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