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新思维(1)
2016-07-14 01:00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两岸关系新思维(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台湾 三二○大选,出现了戏剧化的过程及戏剧化的结果,这样的
台湾 三二○大选,出现了戏剧化的过程及戏剧化的结果,这样的过程与结果,对大陆当局来讲,想象中,是相当失望、挫折、不解、困惑,以及不满跟焦虑的。台湾 问题 及两岸关系到了这个地方,接下去,该怎么走,是几乎所有海内外 中国 人都深切关注的课题,我愿就此提出一些 分析 与看法,依序述之。
壹:大陆对台政策需要有新思维
再做进一步铺述之前,有三个前提必须获得确认及接受,否则下文就没有阅读的必要。
第一、必须承认长期以来大陆对台政策是有失误的,在思维上存在着不少误区或盲点的,否则,两岸关系不至于演变成当前的棘手状态。
第二、胡温体制才刚刚开始,还有九年,往者已矣,来者犹可追,虽然如此,这个「来者」恐怕也是仅剩的最后的机会了,必须把握。
第三、要解放思想。必须解放思想。该放即放、能舍就舍,能放才能收,能舍才能得。这里,要补充的,是关于所谓的盲点或误区,主要有四:
(1)是大陆当局对「中华民国」的全面否定及刚性否定;
(2)是大陆当局对台湾人民追求民主,民主进程及民主成就的忽视,轻视与蔑视。台湾「民主化」并非成就,这一点,台湾人民不但清楚,而且承认。但这不表示他们会信任接受来自海峡对岸的否定或嘲弄。
(3)大陆对台政策可以掌握四个核心理念及着力点:力、理、礼、利。一头一尾,力与利,分别是棒子与胡萝卜,过去,显然是过于依赖这两个了,力压或利诱,都易遭致反感,起码难生好感。「理」跟「礼」则被忽略了,是被严重忽略的盲点。
(4)「美国牌」的分寸掌握,力度拿捏,难度甚高,风险亦大。稍有不慎,即有尾大不掉之虞。三二零大选后美国的介入即为一例。
大学排名 总结 一句,大陆当局面对台湾的新局势,必须反省失误,把握机会,解放思想。否则,两岸关系及情势将继续恶化下去。否则,也不足以语新思维,可就此打住。
贰:两岸关系的新思维
新思维分三大部分,分别是一、形势认知;二、思维建构;及三、政策建议。先论形势认知。
一、形势认知
让我们从「认知台湾」做起,分别从四个角度来看。
(一)从 历史 战略上看台湾
台湾近四百年历史,它的存在及 发展 ,在有清一代(当然亦可上溯自更早),直到康熙之前,都是被中原或大陆或当时的北京当局所漠视的。因为郑氏(郑成功父子)王朝的存在,对大陆东南构成威胁,才接受施琅建议,渡海平郑,统一台湾,但即便如此,中原对台湾的心态也只是从「漠视」到了「消极重视」,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叶。
一八四二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大开,两方列强(包括日本)觊觎中国,台湾亦在目标之中。一八七○年代,发生「牡丹社事件」,被日本视为属地的琉球国,有一艘船在台湾南部海域遇难沉没,数十船员上岸被台民杀害,日本藉此寻衅,酿成中日外交事件,清派钦差大臣沈葆祯赴台处理。这是有史以来,中央高层官员第一次亲履台湾,对台湾有了第一手的了解,在奏折中,沈葆祯奏请朝廷允许台民祭拜郑成功(郑被清廷定位为乱臣贼子),建延平郡王祠,并责成福建巡抚每年必巡台湾一次。这是北京当局认识及重视台湾的开始。一八八五年,台湾改建行省,派刘铭传为首任巡抚。刘在台湾,决心戮力将台湾建设成中国东南的屏障,这是中国第一次在战略上重视台湾的开始。可以说,从「消极重视」转变为「积极重视」。可惜,时不我与,十三年 现代 化建设却因甲午之战台湾割给日本(一八九五)而尽付东流。五十年后,一九四五,二战结束,台湾回归中国,但旋不久,国共内战又起,一九四九年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迁移台湾,自此以后,两岸又进入到「积极敌视」阶段,由老蒋而小蒋,再到李登辉到陈水扁,大陆对台,敌视未改,最多是从「积极敌视」演变为「消极敌视」。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总结历史,大陆当局对台湾,数百年中,「积极重视」的时间只有十年(一八八五-一八九五),也是台湾发展最快,两岸关系最好的十年。什么时候,重见同治、光绪时期沈葆祯、刘铭传等的战略格局及 政治 智慧,两岸关系及台湾问题才渴望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默察民情,积极重视」是新思维的第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