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政府审计的环境变迁与职责重构(2)
2017-03-23 01:03
导读:三、我国政府审计的环境变迁 我国政府审计的起源可追溯到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新成立以后的较长一段时期内未设立独立的专职审计机构。1982年12月4日
三、我国政府审计的环境变迁 我国政府审计的起源可追溯到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新成立以后的较长一段时期内未设立独立的专职审计机构。1982年12月4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设立专门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监视制度,1994年8月颁布的《审计法》对宪法确立的审计监视制度予以具体化。从总体上看,我国建立的审计监视制度仍属于计划经济模式。 我国审计监视制度建立以后,尤其是进进21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我国正在逐步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模式从无穷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治国方式由政策治国向制度治国转变。无疑,我国审计环境的变化,必将对我国政府审计监视制度的发展完善产生深远的。 (一)经济环境: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在影响一国审计监视制度运行的诸多环境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经济环境。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关系,不仅决定着国家政权的结构和状况,而且直接影响到国家政权的性质和运行。一国的经济体制决定了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也决定了国家审计在经济生活中发生作用的范围和程度。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题目的决定》,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题目的决定》。在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我国逐步明确了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财税制度改革。在鉴戒市场经济国家公共财政制度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际情况,目前已初步建立了适应我国国情的公共财政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与逐步完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制度的施行,为国家审计监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二)政治环境:无穷政府转向有限政府 审计制度是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国家基本政权组织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项俊波,2001)。无论是西方审计还是中国审计,都不可能逾越各自所处的国家政权阶级实质的客观约束。我国事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与发展我国政府审计制度必须首先确立审计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基本宗旨。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立法机关,国务院是最高行政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拥有司法审判与检察权。这种既有分工又有配合的体制安排,本身就含有***与权力制衡的因素。在权力制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经济监视领域的作用。实践证实,我国的国体与政体制度的设计,有利于切实保障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有利于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与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建立公共审计发展的政治环境。 从***政治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有力改善我国政治环境的重要手段,而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治理模式变革,是***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类型属于权力无穷政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政治的发展,要求转变政府职能,限制政府权力。一方面,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的政治含义就是政治与经济的分离,其政治条件是政府不直接插手民间经济事务;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制度和权力监视制度,需要通过宪法和法律给政府行动上明确的规制,从而在权力的源头上最大限度地控制行政的权力。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实现无穷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为国家审计监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三)法制环境:政策治国转向制度治国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治国方式是政策治国。政策治国事指在处理社会、经济、政治等公共事务时主要以政策而不是借助制度和法律为主要的施政手段。政策治国不足之处在于弹性过大,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具体经济活动,政治制度化程度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治国之道是制度治国,即主要依靠既定的制度或法律来治理国家。在制度治国模式下,法律制度高于政策,后者不能超过前者为其所规定的界限。由于现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其基本规则就是基于法治的规则。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确立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我们以为,在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治国方略从政策治国为主向制度治国为主的转变,不仅为国家审计监视制度的运行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也为国家审计监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