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导向审计在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中的应用(2)
2017-06-03 01:09
导读:三、风险导向审计的一般流程和国有公办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意义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一般流程 1.通过走访、座谈、查阅资料、实地
三、风险导向审计的一般流程和国有公办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意义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一般流程
1.通过走访、座谈、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调查了解被审计机构全面情况,评估确认预期风险水平。
2.对财务资料运用分析性测试,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
3.调查了解被审计机构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程序,分析控制环境,实施内部控制风险评估。
4.利用风险模型,确定检查风险。根据上述步骤评估得出的量化的审计风险和审计范围内各项目的重大错报风险,利用风险模型计算出审计范围内报表项目的检查风险:检查风险=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
5.实质性测试。
(二)国有公办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国有公办高职院校已经脱离了单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办学模式,资金来源渠道广泛,资源配置按市场化运行,经济活动已经渗透到学院管理的方方面面,如向银行贷款、新校区建设和老校区改造、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采购、学校合并重组、与科研院所联合、校办产业发展、后勤社会化等。但由此带来的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合并风险和经营风险等也相应加大。然而,我国国有公办高职院校几乎都是新办的,大部分是由原来的公办中专学校(或职业学校)升格或合并升格组建,而且发展快。这一发展特点使内部审计缺乏应有的基础,内部审计开展明显滞后,内部审计履行的经济监督、经济鉴证、经济评价职能以及降低风险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但是,内部审计人员对学院内部控制了解,对内部控制活动和经济运行情况较熟悉,这为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优势条件。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引入内部审计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风险导向审计为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提供了基础,促进了内部审计与其他风险管理要素的有效结合,改变了内部审计人员探讨风险和内部控制的方法。内部审计人员能更多地将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风险”扩大为学院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阻碍其实现目标的各种风险,并将其作为确定审计项目和审计重点的依据。同时,也改变了过去内部审计人员以检查历史业务记录和内部控制系统的历史运营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的方式,变为更加关注学院面临的风险和未来的发展以及为降低风险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内部审计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内部审计的报告更容易被接受,管理部门也更容易理解内部审计存在的价值。在过去传统的制度导向审计中,内部审计是以其内部控制为中心,并在审计报告中不断提出增加控制点或加强控制的建议,这样,若干年后审计的结果就是控制点越来越多,业务过程越来越繁杂。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采用一种动态的评价模式,把审计的起点放在关注学院发展战略与识别业务流程的风险上,并与管理和决策层进行有效沟通,为学院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四、国有公办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障碍分析
(一)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成本高
风险导向审计比其他审计模式的内容更为广泛,不仅要了解被审计机构的经营规模、财务状况等内部情况,还要对被审计机构的行业风险、相关法律、外部环境等进行调查了解,并且需要有更多审计经验的合伙人及高级审计人员参与,因此审计成本较高。
(二)理论尚未完善、成熟且不能提供高质量的风险审计技术
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理论框架或指南为确定期望的风险水平提供科学依据。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是试图通过对其他风险要素的分析和评价,寻求缩小测试范围的可能。然而,在我国,从审计技术层面、经济层面上看,风险技术仍主要依赖于内部控制。由于实施的实质性程序有限,当内部控制存在缺陷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或测试内部控制不充分时,审计风险就会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