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导向审计在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中的应用(3)
2017-06-03 01:09
导读:(三)缺乏有评估经验的审计人员 引入风险导向审计要解决学院审计风险评估问题。现阶段,我国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内部控制机制还很不完善,审计人
(三)缺乏有评估经验的审计人员
引入风险导向审计要解决学院审计风险评估问题。现阶段,我国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内部控制机制还很不完善,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缺乏了解,经验不足。因此,风险导向审计在短期内很难普及推广。风险导向的精髓是经营管理,而目前发生的高校经济案例几乎都是管理层舞弊,内部控制无效。在我国,一般审计人员无法对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作出正确的评估,并对评估风险采取个性化的审计程序。这都给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审计实务中存在偏差
风险导向审计归根到底只不过在审计模式上作了转换,不能用风险评估代替大量有效的实质性测试。众多审计失败案例证明,相关审计工作如果因降低成本而减少,在客观上也就偏离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初衷。在我国,审计行业的法律责任风险还处在一个低水平状态。按风险导向思路制定的期望审计风险水平会容忍较高的“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导致审计质量低下。
(五)没有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
目前,我国国内没有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也没有一个规范的标准,不利于风险评估程序的进行。
五、防范高职院校内部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无论是制度导向审计,还是风险导向审计,都是以内部控制理论为基础的。目前,我国高校较低的内部控制水平是存在各种不正之风以及发生各种违法乱纪事件的重要原因。在高职院校内部审计领域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改变了内部审计人员探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方法,为内部控制不健全的学院提出改进措施,可以促使学院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二)合理评估审计风险
高校内部审计中普遍存在简化审计程序、不重视对审计风险的测试与评价的现象,隐藏着较大的审计风险。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必须加强对审计风险的评估,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确定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通过对被审计机构的管理人员、财会人员、业务性质与复杂程度、环境因素和以前年度审计的结果等情况的了解,评估固有风险水平;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等进行测评,评估控制风险水平。通过对被审计机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价分析,以寻求高风险的审计项目,使重大的差错和舞弊可以揭露出来,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的检查风险。
(三)正确寻找风险领域
风险导向审计大量运用分析性复核,并将其贯穿于审计全过程。在审计计划阶段,通过分析性复核来分析、评估组织的战略及经营风险,帮助审计人员评价风险程度,以识别潜在的风险领域。在审计实施中,对全部账户余额进行广泛分析性测试,判断容易出错的领域,以缩小测试的范围。在审计报告阶段,审计人员用分析性复核对会计报表进行整体复核,以发现所审计的会计报表是否存在异常现象。由此,审计人员通过正确寻找审计风险存在的领域,分析影响程度,从而把会计报表认定的检查风险降低至最低水平。
(四)完善风险评估体系,提高审计技术水平
借鉴国外经验,积极开发适用的审计风险评估方法体系。从审计技术上看,风险导向审计与其他审计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这种模式使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控制由被动变为主动,将审计风险理论和审计过程联系得更为紧密。审计人员能够重视产生审计风险的各个环节,根据风险制定审计计划,收集证据,使审计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克服和降低风险的过程。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五)重构审计人员知识体系,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审计质量的好坏,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为此,审计人员要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增强风险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在审计风险评估和控制方面的职业判断能力。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始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以增加发现和揭示重大错弊的可能性,从而降低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