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风险导向审计在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2017-06-03 01:09
导读:审计论文毕业论文,风险导向审计在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本文论述了风
【摘要】本文论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特点及发展现状,分析了产生的动因。探讨了风险导向审计的一般流程和国有公办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意义和实施障碍,提出了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审计模式;内部审计;国有公办高职院校;风险导向审计;对策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与特点
  
  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被审计机构的风险评估为基础,以系统分析和评价为起点,以审计证据的性质和类型满足可接受风险的需要为标志,以对财务报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定量评估来确定审计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作出风险识别和规避的建议,以将剩余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内部审计领域的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影响目标实现的经营风险为依据确定审计项目,以其进行的所有降低风险的活动为测试重点,评价风险降低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恰当的降低风险的建议。
  高职院校内部审计领域中的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在反映学院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事项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者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漏洞、缺陷或未被有效执行,或者内部管理存在重大舞弊时,内部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风险导向审计最显著的特点是立足于审计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以风险的鉴别、计量、评估为目标,扬弃了作为传统审计模式基础的“无利益关系假设”,把审计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基础上。不仅对被审计机构管理层所设计和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检查与评价,而且对其管理层是否审慎经营、是否有越权和舞弊行为保持一种合理的职业警觉,将审计视角扩展到被审计机构所处的经营环境,从经营方式、管理模式、同业状况、金融监管等方面立体观察,判定影响被审计机构依法、合规、稳健经营的因素,捕捉潜在的风险点,并将风险防范贯穿于审计全过程。它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价,而且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用以确定审计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水平。一旦审计人员认为审计风险已经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就可以发表审计意见。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现状及产生原因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现状
  风险导向审计已经在发达国家得到高度重视,并率先在注册会计师审计中得以实施。早在1983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充分评估企业固有风险和内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确定检查风险,最终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02年12月公布了7个审计风险准则征求意见稿,并在2004年12月15日正式实施。新的审计风险准则正式引进“重大错报风险” 概念(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将审计风险模型重构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我国风险导向审计起步较晚。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新审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标志着我国已正式步入风险导向审计时代。新发布的风险导向审计准则与传统审计相比,无论是审计理念,审计程序还是对风险的认识、对内部控制的评价等都有了很大变化。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进行审计时,已经开始尝试运用风险导向审计开展业务,并已初见成效。但目前内部审计采用的方法仍然以传统审计模式为主,即普遍运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和账项导向审计模式。为了“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增加价值”,内部审计吸收了风险导向审计先进的理念与技术,把传统审计模式下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修改为重大错报风险,并从源头上把握审计风险产生的根源,将审计视野由以往关注内部控制和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扩大到被审计机构及其环境,充分考虑了可能导致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形。
  (二)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原因
  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审计期望差距的存在 。审计期望差距就是指社会公众对审计所起作用的理解与审计人员行为结果之间的差异。社会公众期望审计人员毫无保留地发现被审计机构的舞弊行为,但因种种原因如被欺诈、蒙蔽等,特别是被审计机构高级管理人员有意舞弊,审计人员就不能保证将全部的错误和舞弊事项揭示出来。因此审计实务界和理论界迫切希望找到一种缩小这种期望差距的途径,这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社会因素。2.审计组织的经济压力。经济压力使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着提高审计业务收入或降低审计成本的选择,而降低审计成本的一个可行途径在于探索开发新的审计模式,而运用风险导向审计,可以减少审计过度造成的审计浪费,在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之间寻找均衡点,这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经济因素。3.制度导向审计的内在缺陷。制度导向审计以内部控制系统存在并健全有效为前提。(1)如果被审计机构没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系统,审计人员将无法运用制度导向审计;(2)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抽样仅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决定样本的选取,实际操作中受审计人员主观判断影响较大;(3)基于内部控制评价的制度导向审计没有与审计风险联系起来,已经不能适应审计目标的要求,而风险导向审计可以克服这一缺陷。这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外在因素。
上一篇:注册会计师业务在农村财务公然与***理财中的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