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保护审计初探(5)
2017-08-15 06:25
导读:1 加强环境会计准则、制度建设。环境会计是 会计学 、 环境科学 、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结合,主要反映、报告及考核企业在环境保护中发生的经
1 加强环境会计准则、制度建设。环境会计是
会计学、
环境科学、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结合,主要反映、报告及考核企业在环境保护中发生的经济活动。从我国的情况看,环境会计虽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探讨,但还缺乏足够的实践,进而严重阻碍了环境保护审计的实施。为此,我们必须顺应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潮流,尽快修改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增加企业在会计报表中表露和报告环境责任的要求,及早建立起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会计记录与报告制度,提供完整有效的环境信息资料。 2 通过立法方式拓宽国有(含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即通过修改《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职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将环境保护责任作为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的一个构成部分,以推动企业环保审计向环境绩效审计、清洁生产审计,环境治理审计等实务领域延伸,激励企业经营者加强环境治理,自愿表露环境保护信息。我们应夸大的是:在建立健全环境信息表露制度的条件下,国家审计机关应当对国有企业领导人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进行定期审计。 3 加快环境保护审计的法律建设。通过修改《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明确审计部分在企业环境保护审计中的地位、权力及审计范围,避免审计部分与环保部分在执法方面的混淆不清;另一方面,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完善现行的环保审计标准,同时修改现行的审计准则,建立起一套层次清楚、易于操纵、纲目兼备的环境保护审计规范,制定相应的工作程序、方法,以便为指导审计职员开展企业环保审计提供具体指南。 4 重新审阅国外环境保护审计经验,加强环境保护审计的理论研究。中国加进WTO之后,面临的挑战之一便是以环境保护要求表现的新的贸易壁垒。我们以为,为了尽快缩短与西方各国的环境差距,我们一方面可以鉴戒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还应大力开展企业环境保护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以及环境标准的研究。我们相信,伴随着对这些题目的深进探索,我国的环境保护审计必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远景。
主要: 孟凡利,《环境会计研究》,第1版,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陈正兴,《环境审计》,第1版,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陈思维,《环境审计》,第1版,北京,经济治理出版社,1998; 刘学,《环境经济理论与实践》,第1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秦荣生,《受托经济责任论》,第1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 刘长翠等,《审计学》,第1版,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 耿建新、焦若静,“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表露初探”,《会计研究》,2002,3期; 肖文八等,“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理论探讨”,《审计研究资料》,1999,3期; 张以宽,“论环境审计与环境治理”,《审计研究》,1997,3期; 耿建新、杜美杰,“论国家审计对社会审计工作及结果的利用”,《审计研究》,2001,5期;上海市审计学会课题组,“环境审计研究”,《上海审计》,2001,5期;200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