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地方审计体制改革(3)
2017-08-26 06:21
导读:(四)现行审计体制的运行机理符合民众一般熟悉和思维,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传统的计划经济虽渐行退出舞台,但仍带着强大的惯性,影响着人们的思
(四)现行审计体制的运行机理符合民众一般熟悉和思维,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传统的计划经济虽渐行退出舞台,但仍带着强大的惯性,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工作方式,人们对行政权力长期的习惯和认同,一时难以完全改变和矫正;行政型审计体制符合中国社会对审计的认知水平,使社会各界能够广泛而迅速接受和认同审计,积极配合和协助审计工作,使审计轻易与财政监视、税务监视、监视、财会监视等其他经济监视形式相互分工和彼此协调,有利于营造与审计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环境。
但是,现行审计体制究竟构建于改革开放之初,带着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烙印,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这一体制不可避免地暴露有缺陷和不足,具体为:
一是审计监视职责的履行很难落实到位。现行审计体制将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并接受其治理,其结果是审计机关对同级政府活动难以进行有效的监视和制约,审计目标和任务经常受到政府权力意志的左右,审计作用的发挥程度往往取决于领导者的觉悟和重视程度;在如何摆正监视与服务、纠正与处罚、对本级政府负责与对上级审计机关负责等关系的处理和把握上,地方审计机关往往左右为难;在向人大作审计工作报告时,也不得不尽力避开一些可能引起质询或对政府行为有异议的题目。的审计工作普遍存在的审计难、反映难、处理更难的现象不能不说与此相关。这一题目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审计监视职责履行不到位,作用得不到发挥,人大、政府对审计的重视和支持程度,社会对审计的理解和认同程度也随之下降。
二是审计报告制度的实施受到一定制约。“两个报告”制度为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了解预算执行情况提供了必要的渠道。这一制度要求审计机关既要对政府直接负责,又要对人大间接负责。审计机关在本级政府领导下进行审计,审计结果报告提交给本级政府,在此基础上,由审计机关代表政府向人大常委会作审计工作报告,但审计结果报告经过政府“过滤”后产生的审计工作报告,很难保证审计结果的完整性和客观性。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是依法独立实施审计监视缺乏必要的保障。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制,由于地方审计机关隶属于本级政府,审计机关主要领导人的任免奖罚全维系于本级政府,审计机关的“生计”也决定于地方,这使得审计工作倍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而审计机关难以抗拒,经常陷于两难境地,一方面要查处被审计单位的违法违纪题目,另一方面还要维护地方利益,法与权、法与利、法与理、法与情之间的矛盾困扰着审计职员。审计实践说明,地方审计机关,特别是基层审计机关经常轻易碰到以权压审计的现象,审计结果常成为地方政府的“维权”工具,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审计干部保护机制,对审计监视力度较大的审计机关负责人也时有被调离,甚至降职、免职的情况。
四是审计机关经费得不到保障,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经费独立是确保审计监视独立的重要条件之一。《审计法》要求对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需经费,要列进财政预算,由本级政府予以保证。但在实际操纵中,地方各级政府普遍将审计机关视同一般的行政单位,其所需经费都由同级财政部分审批。这在客观上削弱了审计机关对财政部分的监视力度。再加上一些地方财力紧张,有些审计机关的审计经费除往人头费等行政经费后,少之又少,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在我国部分地、县两级审计机关经费紧张的题目比较突出,有时不得不依附或将就于被审计单位,严重违反审计的独立性原则。
三、地方审计体制改革的目标设定
我国国家审计体制确定至今已近二十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形势发展迅猛异常,审计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和法制逐步深进人心,经济体制市场化及我国加进WTO后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经济成分多元化,新的利益格式初步形成;政府职能转变和国家公务员制度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中心审计体制的改革已经着手,并完成一系列和实际预备;这些都有力说明地方审计体制改革已迫在眉睫,条件亦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