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地方审计体制改革(4)
2017-08-26 06:21
导读:如何实施地方审计体制改革?首先我们必须设定改革的基本目标,即解决为什么要进行改革,通过改革要达到什么目的以及确定改革的期看值等。 通过现
如何实施地方审计体制改革?首先我们必须设定改革的基本目标,即解决为什么要进行改革,通过改革要达到什么目的以及确定改革的期看值等。
通过现行审计体制利弊得失的全面剖析,我们深知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要确定地方审计体制的改革目标,仅仅找到现行体制的缺陷和不足还不够,由于我们不能指看“一举解决”审计体制方面的所有题目,改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另一方面,改革特别是具体方案的出台,还要考虑各种、、文化、治理等方面的现实因素,改革目标只能设定在现行法律法规的框架下或对现行法律法规的修改减少到最低限度之内;再一方面,改革还应想法巩固和维护近二十年来所形成的审计的良好势头,同时改革的设想还要为社会所接受,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能够取得明显的改革效果。根据这些要求,现阶段地方审计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应设定为:
(一)改善审计独立性,以利于充分发挥审计监视作用。通过改革使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在法律地位、隶属关系、职员任免、职责权限和经费来源等方面得以更加明确和充分的体现。不仅一般性地载人法律法规条款,而且在审计机关的行政级别、审计官员的任命级职、任期、罢免的程序、审计经费的确定和拨付等方面都有具体而明细的规定,以增加审计机关抗干扰的体制性能。
(二)更加适应我国、体制的发展。我国的审计体制决定于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法律制度、文化传统等审计环境,其中主要决定于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地方审计体制的改革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测定改革后的审计体制是否与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相容性,能否促进社会政治***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审计体制改革不能超前,脱离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也不能滞后于审计环境的要求。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加强地方政府的宏观、中观调控和人大对经济工作的监视。尽管经过多年改革,我国政府已经从对经济事务的直接指挥中逐渐解脱出来,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政府仍然在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建设、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严厉财经纪律、反腐倡廉等方面,还将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审计体制改革设计要面对这一现实,改革要有利地方政府建设,有利于促进政府的宏观、中观调控,有利于人大对经济工作的监视,使审计工作置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同时能够体现出国家审计高层次经济监视的本色。
(四)促进审计工作水平迈上一步新台阶。审计体制改革不仅仅解决某些体制题目,而且还应产生一系列“连动”效应,即通过改革引发审计职员解放思想,积极进取,不断完善审计体系,更新审计,改进审计方式,进步审计的技术含量,为审计事业的新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总之,通过体制改革应为审计发展打造新平台,为审计事业发展带来新契机,审计体制改革应消除不适应审计发展、有悖审计的痼疾,换以新审计机制,这种改革应与国际惯例接轨,代表审计事业发展基本趋势。
四、地方审计体制改革的方案比较和选择
地方审计体制究竟如何改革,近年来界作出了诸多艰辛的探讨,初步回纳起来,可供选择的方案主要有:
(一)将各级审计机关从政府系列中分离出来,独立设置,隶属于各级人大,直接向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经费单独列进国家预算;地方审计机关在各级人大常委会下设置,又接受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持该观点的同道以为,该体制能彻底解决国家审计机关的独立性题目,有利于国家审计机关与行政机构的完全剥离,而直接对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从而在组织上、工作上、经济上和职员上保证其独立地位,理顺委托者、独立经济监视者和公共资财治理者之间的审计关系,从制度上解决审计难处理更难的顽症;(1)但持有此观点的同道对审计机关隶属人大后审计工作的权威性、社会的认同性和解决审计矛盾的有效性也存有疑虑;也有的同道以为立法型的审计模式是审计体制改革的终纵目标模式或远期目标,但究竟何时完成这一过渡有待于我国***和法制的建设、人大职能的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财经秩序的好转和审计“三化”建设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