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超文本文学形式美学初探(1)(5)

2013-08-22 01:04
导读:牐犉摺⒆费啊咐硐胛谋尽梗夯ザ书写 牐37.犅蘩及吞氐摹咐硐胛谋尽梗╰heidealtext,S/Z,5-6)与现今超文本小说在形式上非常相似,连多首先点明并加以引用,
牐犉摺⒆费啊咐硐胛谋尽梗夯ザ书写 
   
牐37.犅蘩及吞氐摹咐硐胛谋尽梗╰he ideal text, S/Z, 5-6)与现今超文本小说在形式上非常相似,连多首先点明并加以引用,尝试提供多向阅读形式一个观念源头,或把论述反过来,分析超文本小说实践了巴特梦寐以求的理想文本。如此,超文本和巴特的理想文本在实践与理论上相互支持,于论述上形成循环,为彼此的出现和存在共织看似创世纪的神话:神依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人是神的形象具体化。可是却没人进一步诘问:当理想文本的各组成文页获得齐头式平等之后,多向路径阅读成为可能,这样的理想文本究竟成就了什么形式的理想阅读感受?支持者乐在其中的阅读解放,反对者则称活受罪,甚至反感至极。所谓的理想文本诞生了,而理想的阅读感受却是没有一幅远景可供参考比较,因此在超文本小说发展仍属实验阶段的今天,书评出现两极化主观的阅读情绪和论断(如米勒和摩斯洛坡的相互攻诘),也许是文学界内某种意识型态斗争的反应,也许是个人阅读习惯调整的问题。 
  
牐38.网络小说接龙算是超文本小说里相当独特的一种,最明显的特色是互动书写形式的添增。如果想拿学院理论来为其正名、提高学术身价,并凸显文学形式创新之处,我们倒可继续搬出巴特的「读者文本」(readerly text)和「书写者文本」(writerly text)概念来支应。扼要之,「读者文本」指的是供读者单向消费的文本,不具(意义)生产力,读者仅能接受或拒绝;「书写者文本」则允许读者成为一(意义)生产者,享有同于书写者创造意义的乐趣(S/Z, 2)。互动阅读文本正是符合这项定义的「理想」范例,因为透过自由阅读路径的选择,文本意义的产生便掌握在读者手中。不过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质疑这样的意义生产不尽理想,因为作品已写就,成为封闭区域,读者在其中的阅读路径选择虽然众多,基本上仍是源自预设,自由选择变成一厢情愿的幻想。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牐39.稍加扭曲、扩大巴特的原意,若读者不只是意义的生产者,而且也可直接参与文本的生产,那么理论上这种「书写者文本」无疑是更理想的文本。网络接龙不正是完美的具体例子?读者兼书写者,意义消费与生产全部自行掌握,够理想了。只是这样的文本注定成为比较缺乏创新动力的大众书写,想不断追求形式变化的人只好另辟疆域。先行的印刷文字接龙或许是接近「书写者文本」的另一可行方案,但执行上不方便,而且只能以区域性的零星个案出现,不具高度流通与传播能力,因此难以符合「理想文本」的普及化定义。九0年代网络接龙成功崛起,是否受「书写者文本」概念影响,或仅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一时还难以断定。 
  
牐40.谈网络小说接龙的历史,第一代《蜜网》(Waxweb)是先锋,工程内容之浩大、形式之创新,当时可能是史无前例,在Windows 3.1时代的网络文学界相当引人侧目。主持人布莱尔(David Blair)原先在九一年拍了一部叫《蜜蜡》(WAX)的电影,号称是第一部以多点广播系统架构(Mbone)在网络上播放的影片,之后改编为网络接龙,故事融合文字、3D图案、影片。最初以MOO(MUD, Object-Oriented)为架构,溶合网络(Web)功能,开放给参与者自行加入各种情节片段和影像,后来大约在一九九四年终止计划,改以封闭式的网络版发表。 
  
牐41.同时期的《超文本旅馆》(Hypertext Hotel)也值得记一笔。由库佛挂名发起,站台设在布朗大学,也是结合MOO和网络的超文本小说接龙实验,但只允许纯文字情节的输入。目前已拆台,九七年的网页上只留残目,现今则已全无影踪。{7}  
牐42.这两个超大型计划出现于泥巴虚拟社区鼎盛时期,借用MOO的互动书写以及网络的超媒体展示功能,揉合转化为网络接龙,一方面改善虚拟社区游戏内的文学性不足,一方面增强当时网络的互动书写功能,就提升超文本文学品质和创新形式而言,主持人的动机和成就令人赞叹。两者相继停摆,原因也不难理解,后继而起的接龙使用更简便活泼的书写界面,以及更容易融合超媒体功能的程序语言,旧式计划当然注定淘汰。Windows 95时代起,使用共通网关接口(CGI)的接龙蓬勃发展,内容花样繁多,可是形式比较起来却了无新意。以《永不完结的故事》(The Neverending Tale)为例,允许读者由任一文页开始阅读并可添加自己的路径,整体而言,读者获得多向读写的自由,但表现形式的成就也仅止于此,艺术内涵总限于文字消费层次与大众写作格局。由是观之,第一代《蜜网》和《超文本旅馆》的互动书写先驱地位值得记录。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牐43.九八年底,《蜜网》终于在原站推出最后定版,将旧作重新包装,但仍属封闭式作品,因此只能列入互动阅读文本一类来讨论。在表现形式上,这部巨著的新旧版都采用静态图案、动态影片、3D影像做为超级链接或串场的媒介,文字故事与各种超媒体剧情揉合演出,形成一种新的叙事体,所呈现的互动阅读美感也迥异于一般纯文字超文本作品。 
  
牐牥恕ⅰ富钚∷怠梗何淖中槟馍缜 
   
牐44.牎付嗳肆机角色扮演游戏」或简称泥巴(MUD, Mult-User Dungeons, Domain, or Dimension),大致可分为战斗型与社交型两类。社交泥巴的文字虚拟社区通常倾向以真实社会或可能的未来世界为仿造对象,个人角色的扮演则完全开放给参与者自行定义,不像一般战斗泥巴是从选单里挑选,而在交谈功能上有点类似泥巴的IRC(Internet-Relay-Chat)和 BBS上的聊天室则缺乏虚拟的活动背景,也没有提供充足的身分定义空间,因此要进行所谓的角色扮演实在很勉强。 
  
牐45.社交泥巴的角色扮演游戏给参与者的想象空间可说是无限的,也由于自由发挥的允许,虚拟社区不仅拷贝了真实社会的人际关系、犯罪等问题,更由于真实身分和虚构身分之间暧昧关系所形成的保护膜、角色扮演的高度易动性,以及虚拟社区缺乏约定俗成的社会禁制(inhibition),里头的互动关系远较真实世界来得庞杂(Sempsey 1995: 8)。 
  
牐46.泥巴刚上网时,所能呈现的互动潜力立即吸引了心理、社会、教育学科的注目,不少社交泥巴是专为教学实验而设立的。文学界则也有人以「活小说」(living fictions)来看待泥巴(Ito),道理很简单,社区活动背景含文字虚构,参与者的角色描述更难脱编造成分,有的则干脆选择一部名著当作泥巴的「建材」。Dhalgren这个后现代社区便是以狄勒尼(Samuel Delany)的同名科幻小说为设计蓝图,因此访客一来到社区入口,便可读到一段相当迷人的科幻景观。其它如《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和《雪崩》(Snow Crash)则是不少泥巴建筑灵感的来源。{8}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牐47.《黏巴达社区》(LambdaMOO)以泥巴的变种语言MOO写成,是第一个成立的MOO社区,而且可能是同类型中最受欢迎的。{9}社区目前的模样大致上仍属现代景致。通过申请核准的人可成为社区一员,为自己建造一个小世界,因此黏巴达还在扩张中,谁也无法料到将来社区会长成什么样子。由中心点黏巴达之屋向外走出去,便有各式各样的建筑物,有的工程浩大,有的赏心悦目,有的则粗糙简陋,端看居民的文字努力和造诣。 
  
牐48.交际本就是这类虚拟社区的特征,自由的角色扮演,造成百花怒放自是必然现象。根据山普西(James Sempsey III)所整理的报告,多篇研究均指出社交泥巴社区性别变换比例高得离谱。换个性别尝试新感受也许是出于好奇心,而扮演女性比较能够吸引男性联机者,则纯粹是基于异性相吸的考量。另外也有人玩多重身分的花招,以重复联机的方式取得不同身分,以上演一出自导自演的傀儡戏(Sempsey 1995: 9-11)。 
  
牐牼拧⒊文本远景 
   
牐49.牬课淖稚缃荒喟驮诙裙九四、九五年的鼎盛期之后,格局大致定形,创新作品难觅,而学者的研究兴趣也明显下降。专门收集泥巴研究信息的网站《失落的图书馆》(The Lost Library),近年来并无增加新论文,走下坡的现象不难从这点看出端倪。根据《失落的图书馆》站主公告,若九九年夏天之前找不到新址接手维护,这个网站将永远「失落」。网络接龙方面,除极少例外,彼此之间的表现形式大同小异;实验性强,但若无更具创意的表现,能否通过时间考验,有待观察。如今能够维系两者生存下去的原因,不外是简易而通俗的互动书写游戏尚能吸引些许读者,或应用于写作等相关教学用途。{10}虽然网络是人人可尽情挥洒的公共环境,然而一碰到严肃文学的艺术高标竿,作品不创新便走入历史。 

中国大学排名


  
牐50.互动书写作品的艺术前景堪忧,互动阅读作品则仍颠扑奋勇前进。东门和诺顿商业发行超文本作品,这个出版现象正应验一幅超文本文学教学的远景。到目前为止,文学老师上课时,免不了说: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几页,我们读一首诗。未来超媒体普及后,老师上文学课,可能会说:同学们,打开屏幕,选择第几个频道,我们读一首诗。不同以往的是,屏幕上这首诗可能是李白〈月下独酌〉的数字化,也可能是含「非平面印刷成分」的作品。在那样的新环境,超文本创作者和评论者实在不可能忽视超媒体,而不开发它的美学潜力。 
  
牐51.五五年班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开头引用梵乐希的观察,扼要指出新科技与艺术变衍之间的必然关系:「……科技的惊人成长、业已臻至的适应力与准确度,以及所造就的想法和习性,铁定给传统艺术带来深远的改变……,物质、时空皆已不同于往昔,我们势必得预期伟大创新的出现,足以改变整个艺术技巧,并进而影响艺术创造,甚或给艺术观念带来蜕变」(Benjamin 217)。延续班雅明的批判精神,数字科技所造就的数字超文本艺术也值得我们以全新的美学来诠释,因其拥有一般模拟艺术(analog,如传统影片)无法制作出来的新美学向度。 
  
牐52.本文尝试超文本形式美学建构,因属初探性质,涵盖范围未必周全。例如,互动阅读及互动书写文本之外,还可再添入「互动游戏」文本的讨论。{11}超文本文学是近十年来的产物,短时间的发展实难以窥测并界定其美学范畴。如乔伊思所言:「处在科技时代的萌芽阶段,我们难以前进太远」(Joyce, 引自Moulthrop 1997: HGS0A8.html)。但可确定的是,配合数字科技的进展,并溶合解碼等其它待开发的表现形式,需求新型阅读行为的超文本作品将展现出更丰富的美学内涵。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共5页: 5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那一盆两千年的洗澡水(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