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性的演绎与建构:20世纪的中国美术(1)(4)
2013-09-20 01:12
导读:注释: (1)李伟铭《黄少强的艺文事业——兼论20世纪前期中国画艺术中的民间意识》,广东美术馆编《黄少强·走向民间》第11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
注 释:
(1) 李伟铭《黄少强的艺文事业——兼论20世纪前期中国画艺术中的民间意识》,广东美术馆编《黄少强·走向民间》第11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
(2)参见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通史》第7卷,山东美术出版社,1988年5月。
(3) 林风眠《我们要注意——国立艺术院纪念周讲演》,原载《亚波罗》第1期,1928年。
(4) 徐悲鸿《介绍老解放区美术作品一斑》,天津《进步日报》1949年4月3日。
(5) 阮荣春、胡光华著《中国民国美术史(1911—1949)》第260页,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年。
(6) 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第236页,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5月。
(7) 邓箭今《明日海阔天空》自题,巫鸿主编,王璜生、冯博一副主编《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第286页,澳门出版社2002年。
(8) 黄一瀚《异形·标本》自题,巫鸿主编,王璜生、冯博一副主编《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第340页,澳门出版社2002年。
(9) 岳敏君《欢乐》自题,巫鸿主编,王璜生、冯博一副主编《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第346页,澳门出版社2002年。
共4页: 4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