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愿的意向性行为,它穿越了社会、文化及政治现实的边界,创造出一个想象成分与现实经验因素交相混合的世界。
伊瑟尔将选择(selection)、融合(combination)以及自我揭示(self-disclosure)作为三种基本的虚构行为。文学文本作为作者生产的产品,包含着作者对世界的态度,是作者介入世界的一种方式
,但这一点不是通过对世界结构的平庸模仿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对现实世界进行改造来实现的。这就需要进行选择。选择既以其偶发性挪用了现实世界的一些元素,这些元素不再具有经验现实的客观性
,也可以挑选其他文本的一些要素,由此而产生的互文性开始展示难以预料的转换关系。这就涉及到融合了。融合是虚构文本的叙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系统的共存现象,它们以两种不同类型的话语出现
,而这两者同时发挥作用会引起一种相互揭示和掩盖各自语境关联的现象。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了一种语义不稳定,两者之间的动态摆动确保它们原有的含义变为新的含义的潜在的根源。文本本身成为一
种交汇点,其他文本、经验在此相互交叉、相互作用。伊瑟尔称文本中这一各种矛盾因素共生无碍的现象为“双重化”(doubling)。它有点类似于弗·施莱格尔所说的“反讽”。在施莱格尔眼中,反
讽是“自我创造和自我毁灭的经常交替”,是“绝对的对立的绝对的综合” ⑧ 。文学作品中的反讽通过外在的“骗术”造成一种严肃与诙谐、坦诚与伪装相互交织的戏剧性叙述效果。反讽表明作者有
一种超验的态度,是把文学提高到哲学高度的标志。当然,反讽在施莱格尔那里主要是一个风格范畴,而伊瑟尔所说的融合则是通过使在场的东西与缺席的东西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种张力结构。在《虚
构与想象》一书里,伊瑟尔主要是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田园诗为例来讨论融合现象的。这些田园诗表面上是对牧羊人生活的模仿,其实是一种自我模仿,“牧羊人”在这里实际上是诗人的伪装。诗人
以牧羊人的身份扮演自己,赋予了牧羊人在现实世界里不可能具有的多种可能性。因此“牧羊人”只是从一个世界穿越到另一个世界的“面具”,在这张面具下自我可以同时置身于内而为牧羊人,也可
以置身于外而为游戏者。每个角色既要在“面具”的伪装下行事,又要将“面具”揭示为假象,从而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面具当然是对人物的一个限制,但它同时也是对人物的扩张,因为人物必须把
他自己虚构成别人以便超越他自己。正是这个亦此亦彼的同时性造成了艺术的双重化。而双重化起到了自我揭示和自我解释作用。可以说,社会历史世界在这里仅仅是隐喻,诗歌是通过语言世界的表演
去表达不可说的东西。虚构因此“变成了显示双重意义的一个中介” ⑨ ,成为一个自我塑造和创造世界的范式。伊瑟尔关于虚构是对于现实的越界的定位,以及他对三种基本的虚构行为的论证,是对
于传统的模仿论观点的重要突破。从亚里士多德到卢卡契的模仿论,都将模仿看作人类的一种天性,文学中的模仿是从统一的观点出发对各种现实因素做出的安排。它将生活中的处于萌芽状态的一些因
素突出出来,即“把生活事件转化为一种尚且原始的艺术活动,转化为一种虚构” ⑩ 。既然认定文学虚构是一种基本现实的反映,模仿论便非常看重文学虚构的认识意义,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把文学贬
低为社会历史的某种简单的复制品,漠视了文本的自我扩张、自我表演、自我游戏特性。伊瑟尔也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冲动,但文学模仿的不是现实给定的形态,而是我们自己也不知为何物的与自我
有关的经 验,或者说,文学模仿的是人的可塑性。伊瑟尔认为,如果不从认识论的角度,而从人类学的角度,便可认定虚构是对现实的超越。伊瑟尔从再现和陶醉两个层面揭示了文学虚构的人类学意义
。从再现层面说,虚构作品的自我揭示虽然显示出文本世界并不是一个真实的现实世界,但为了特别的目的又不得不被当作是一个世界,即“非现实化”的文本世界又要使得不存在的事物作为一种现实
被看到,成为可“感觉到的幻象”,伊瑟尔在此借用了德国现代哲学家费英格(H.Vaihinger)在其所著《“仿佛”哲学》一书中所使用的一个术语,称之为“仿佛”世界。因此再现是人类的一种自我模
仿与自我呈现现象。但在伊瑟尔看来,对自身的超越是人性的一个基本特点,文学虚构的意义主要不是在再现的维度实现的,而是在超越的维度实现的。正因为文学虚构的固有倾向是使不存在的事物得
以出现,它必然走向对人类自身的超越。超越的实质是“在自身之外发现自身” 11 ,这就是陶醉层面,陶醉是人类的一种自我塑造和自我发现状态。我们看到,比起模仿论,伊瑟尔所论证的文学虚构
的两重性更为深入地把握了文学虚构的自我呈现和自我创造特征:文学是一种再现,因为它关联着日常经验,需要将貌似真实的生活情境展现出来;同时文学又是一种使自我创造自身成为可能的自我揭示
和自我解释,由此产生的陶醉状态说明了文学虚构对人类生存总体性的显示。也就是说,在文本中存在着两个世界,文本所说非所是,而意味着其他的东西,而经验性的成分也就变成了隐喻。这就对传
统的模仿论进行了改造,重新界定了文学的社会属性与社会功能。
二 文学虚构与文本表演及文本游戏
如前所述,伊瑟尔早在研究读者接受问题时,就注意到文学虚构对读者经验与理解的建设性向度。他在《阅读活动》中写道:“对于读者来说,只有在文学中寻找启示才是正常的,因为虚构能够准确地向
他们提供他们认为需要的、关于当时各种各样的体系留下的问题的倾向性。” 12 这一点甚至也表现在伊瑟尔关于空白或不定点的理论建构中。因为他所说的不定点既是文本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意义关联
域,也是文本与社会之间的意义关联域,是作者对社会意识与社会规范进行扭曲变形所留下的踪迹,可以诱导读者介入阅读并进行社会批判。但上述思想毕竟只是伊瑟尔文学阅读模式建构的一部分,比
较多地顾及的是文学对读者阅读潜能的激发,而较少涉及作者创造的领域。近年来,伊瑟尔借鉴了人类学家普勒斯纳(H.P1essner)“多重角色”的概念,试图通过指出文本创造中作者的角色表演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