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学虚构理论及其意义(5)

2013-05-15 20:29
导读:规定的印象,这或许是伊瑟尔本人所始料未及的。此外,伊瑟尔后期虽然标举文学人类学,但又广泛地吸收了语言学、 社会学 、文 化学 、精神分析以及

规定的印象,这或许是伊瑟尔本人所始料未及的。此外,伊瑟尔后期虽然标举文学人类学,但又广泛地吸收了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精神分析以及后结构主义的研究成果,而且在理论叙述上对所提

出的概念不做明确的定义,甚至不正面提出基本命题与陈述,而是追求在对相关概念历史演变过程的梳理中对此加以显现,这就使其理论(包括文学虚构理论)免不了失之于庞杂与晦涩。

注释

①1926年,瑞恰兹在《科学与诗》里提出诗歌语言是一种“伪陈述”。他说,诗人创造的是“一种佯信底世界,想象底世界,诗人与读者共同承认的虚拟的世界……‘伪陈述’只是一种文字底形式,它

之真假,完全在它对于我们的冲动与态度之解放和组合上所有的影响如何”。见徐葆耕编:《瑞恰兹:科学与诗》,曹葆华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35页。

②塞尔在《虚构话语的逻辑地位》一文中认为,在虚构性的文学话语中作者既不需要断定陈述的真实性,也不需要举出事例加以证实,因为虚构作品是一套假装的断言、指示和感叹等等,他称这种叙述

为“寄生性”话语。SeeJohn Searle,“The Logical Status ofFiction Discourse”,in Aestheticsandthe Philosophy of Art-TheAnalytic TraditionAnAnthology,P.LamarqueandS.H.Olsen(ed

),Oxford:Blackwell,2004,p.324.

③杰拉尔德·格拉大:《如何才能不谈虚构》,盛宁译,见柳鸣九主编:《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59页。④Wolfgang Iser,The Act of Reading: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Univer-sity Press,1980,p.53,p.79.

⑤伊瑟尔:《走向文学人类学》,见拉尔夫·科恩主编:《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9页。

⑥Wolfgang lser,Fiction and lmagine-Charting Literary Anthropology,Baltimore:The Johns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3,psi.

⑦Wolfgang lser,Fiction and lmagine-Charting Literary AnthropoIogy,Baltimore:The Johns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3,ppxiv-xv.

⑧弗·施莱格尔:《〈雅典娜神殿〉断片集》,李伯杰译,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60页、第75页。

⑨Wolfgang lser,Fiction and Imagine-Charting Literary Anthropology,Baltimore:The Johns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3,p.69.

⑩卢卡契:《审美特性》第一卷,徐恒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33页。

11Wolfgang lser,Fiction and lmagine-Charting Literary Anthropology,Baltimore:The Johns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3,p.84.

12Wolfgang Iser,The Act of Reading: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Baitimore:The Johns HopkinsUniver-sity Press,1980,p.7.

13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下卷,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632页。 14See Wolfgang lser,Fiction and Imagine—Charting Literary Anthropology,Baltimore:The

JohnsHopkinsUniversity Press,1993,p.219.

15康德:《判断力批判》,此处采用蒋孔阳译文,见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564页

16弗兰克·克默德:《结尾的意义——虚构理论研究》,刘建华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6页。

17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93页。

18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1815年版序言》,见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7页。

19伊瑟尔:《走向文学人类学》,见拉尔夫·科恩主编:《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92页。

20 Wolfgang lser,The lmplied Reader,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8,p.276.

21 See Hillis Miller,Fiction and Repetition,Oxford: Basil Blackwell,1982,pp.214-215.

22 See Wolfganglser,“Concluding Remarks”,in New Literary History22(Winter,1999):Iv,pp.233-235.

23施蒂尔勒:《虚构文本的阅读》,程介未译,见张廷琛编:《接受理论》,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81页。

24 Wolfganglser,Fiction and lmagine—Charting Literary Anthropology,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3,p.274.

25伊瑟尔:《走向文学人类学》,见拉尔夫·科恩主编:《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97页。

26兰德曼:《哲学人类学》,张乐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203页、第7页。

27 Wolfganglser,Fiction and Imagine-Charting Literary Anthropology,Baltl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3,p.83.

上一篇:浅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研究路径化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