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化现象,阐明文学活动的整体所具有的自我确证与自我超越性质。在普勒斯纳看来,人类的基本性格就是角色的多样性。他曾经以演员为例,演员的表演建立在自我必须在角色中分裂的基础上,这说明
人类的再现领域潜在地是无限的;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以不同的方式经历角色的分裂也是可能的。每一个独特的角色的形成都是由社会情境决定的。由于社会情境的限制,人们常常忘掉了自己的可能性
,在某种固定的社会形象中丢失了自己。伊瑟尔在《虚构与想象》中运用了“文本游戏”(textualgame)和“表演”(performance)两个概念用以分析文学活动。由于文本中能指与所指常常是分离的
,是用语言来谈论语言,伊瑟尔称之为文本游戏。但是文本游戏并不单纯是语言行为,因为它兼有模仿与象征的因素,即它是经验因素与文本因素的综合体。对于作者来说文本游戏就是一种表演:作者要
扮演各种可能的角色和读者期待的角色,这种表演既表现了人类超凡的可塑性,因为文本所呈现的是幻觉中的意象构造,是对无形之物的表现,同时它又将没有确定存在方式的事物相对确定化。伊瑟尔
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文学虚构的人类学内涵:在现实中,人们虽然能够如其所是地成其自身,但并不能真实、多样地展现自我,只有文学才能从多方面彻底地表演自我。因为无论怎样表演自己,任何一种可
能形式都不会对我们发挥真实的作用。只有文学才能够毫无羁绊地利用多种文化手段全景式地展现人的各种可能性。文学虚构经由越界而实现的两种相互排斥的处境的共在,使人类经历他们内在的分裂
,而分裂正是人性的一般特征。
毋庸置疑,伊瑟尔所谓文本游戏的说法与后结构主义(如罗兰·巴特)及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有关,但又糅合了康德、胡伊青加(J.Huizinga)以及伽达默尔等人的观点。依康德的说法,文学能把
想象力的自由游戏当作知性的严肃事情来进行, 故能给读者以很多启示。胡伊青加将游戏视为人类一种与生俱来的文化现象,认为人是在游戏中生成的。伽达默尔则主张游戏的本质是自我表现,游戏是
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并认为把语言游戏同艺术游戏相联系,能使人更容易地“按照游戏模式去考虑我们世界经验的普遍语言性”。 13 因为游戏本质上还需要一个观看的他者,所以伽达默尔也将观赏
者或读者纳入游戏活动中,成为游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伊瑟尔的文本表演及文本游戏的说法,则尝试将人类学与语言学及文学相结合,考察文学活动的自由性及游戏性中所蕴藏的社会诉求。从人类
学角度看,文本游戏是一种世界经验的动态的表演方式,是人类通过语言所做的自我扩张。然而,游戏既有严肃的游戏,也有轻松的游戏,表现在文学上前者指向文学的非功利性与超越性,后者则偏向
文学的消闲性与娱乐性。伊瑟尔注意到上述现象,将人类游戏活动分为两种:一为实用的游戏,它旨在恢复体力或满足感官享受,二是自由的游戏,它注重自我实现、徒劳地显示自我,文学活动是两种游
戏的统一 14 。
文本如何构成动态的表演方式?伊瑟尔引入了传统的想象概念进行重释,认为文本的游戏结构是通过虚构与想象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该游戏结构可以模仿人的可塑性,满足人类自我呈现与自我超越的冲
动。西方文论史上对虚构与想象一直没有做出细致的区分。比如康德说:“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它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 15 这里的想
象和模仿论所说的虚构含义几乎是一样的,都是对现实材料的加工与转换。今人已经对想象所具有的超越时空的意象构造力量给予了充分的注意。比如克默德(F.Kermode)说:“想象力是一种能赋予形
式的能力,是一种能将分散的事物融成一体的能力。” 16 福柯也说,想象是“把表象的线性时间转换成包含有潜在要素的同时性空间的积极力量” 17 。近代只有华兹华斯对虚构与想象做了朦胧的区
分。他在《〈抒情歌谣集〉1815年版序言》中,把想象和虚构作为写诗的两种能力,“想象和幻想,也就是改变、创造和联想的能力”。而虚构“可以从观察所提供的材料来塑造人物” 18 ,即想象是
文学意象创造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构造能力,虚构则是作者处理经验现实的能力。伊瑟尔对虚构与想象的看法大体是沿袭华兹华斯的思路,又吸取了人类学及后结构主义的成分加以转化而成的:虚构作为
一种越界的意向行为,表现为特定语境中的功能状态,是使想象与它外在的效用相连接的方式;想象则是越界行为中文学意象的构形方式。在文本游戏活动中,想象以其所有的不同方式与它的激活物互相
发生作用,显露自我。虚构支配了想象,为想象提供了一种呈现确切的完形形式的媒介,因为“虚构是一种‘仿佛’结构,它为了支撑其他物它自己却变了形。在这一过程中,它不是赋予本身某种形态
而是对其所支撑的东西强加了某种形态。因而,通过虚构的媒介得以显示的想象也有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揭示这一媒介强加给它的形态。虚构和想象以此相互渗透,其间这一媒介形成不存在事物的形态
,同时又以强加一种形态的方式使不存在的事物显示出来” 19 。虚构通过自我揭示,变成了一个能让想象出现的理想的媒介。
伊瑟尔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学者,一贯对所谓轻松文学、通俗文学以及宣传文学抱有深深的戒备,因为这些文学放弃了对社会的批判与反思而对社会现状采取无谓的认同态度。伊瑟尔
所说的文本表演与文本游戏是在对现实的越界中实现的,它融合了经验世界的元素,又对之加以超拔和间离;既是人类经验的展开,又是人类的自我塑造与反思。可以说,它在与后结构主义相结合的同时
,又反对了后者在文学虚构问题上的意义虚无主义。
三 虚构文本的阅读
伊瑟尔早年是致力于将现象学引入读者接受研究的美学家。在他眼中,阅读过程是意向主体(读者)对意向性对象(文本)的意向性活动。他曾经用“移动视点”来描述读者的阅读活动。这个移动是通
过保留和延伸来实现的,前者是读者对下文的期待,后者是上文期待对下文造成的影响。所以他很看重空白或不定点的重要性,认为不定点作为文学阅读的范型结构,能够引发读者的思维,在显与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