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在我国未来文艺学建设中,民族化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性任务。我国文艺学界有责任在新的世纪在世界文艺学领域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以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理论成果引起国际文艺学界的重视。我们应从更深层面的哲学精神与艺术精神出发发扬我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众所周知,我国的传统哲学精神是一种不同于西方“和谐论”的“中和论”。西方所谓“和谐”是指具体物质的对称、比例、黄金分割等微观的内涵,而中国的“中和”则包含天人、宇宙等宏观的内涵。前者带有明显的科学性,而后者则带
有明显的人文性。这样的“中和论”哲学思想完全可以成为具有民族性的当代文论的理论支撑。其实,所谓“中和”就是一种古典形态的“共生”思想。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而不同”,“生生之为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等。说明中国古代“中和论”思想是贯穿各种理论之中的,包括儒家的“中庸”,道家的“道法自然”等等。这种古典的“共生”思想极具当代价值,经过改造吸收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具有标志性的哲学与思想理念。我们完全应该在当代文论建设中自觉体现这种“中和”的精神,并以之作为指导在现有文论基础上构建新的文艺理论形态。另外,我国古代的艺术精神是一种写意的“意境论”精神,强调“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在咸酸之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等等。这样的艺术精神与西方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是大异其趣的,倒反而与西方当代现象学美学等“后现代”理论有着某种契合。我们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现实加以改造重铸,发展成新的有民族特色的文论精神。当然,我国古代的哲学精神与艺术精神是非常丰富的,需要我们努力发掘,加以创新,经过几代人艰苦的努力奋斗,使我国当代文论以其鲜明的民族风貌,自立于世界文论之林。
注释:
①⑩钱中文:《文学理论:在新世纪的晨曦中》,《文学评论》1999年第6期。
②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19页。
③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1页。
④冯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⑤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⑥参阅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文艺争鸣》1996年第2期;曹顺庆、李思屈《再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文学评论》1997年第4期。
⑦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8—69页。
⑧《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25页。
⑨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