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居士佛教与居士词论略化毕业论文(4)

2013-06-25 01:21
导读:其三,艳词创作与鉴赏成为人们明心见性、观察人生、体悟禅道的又一法门。《古今词话》引《琪园随录》曰:开明光上座(和尚),得法于报本元。归里

其三,艳词创作与鉴赏成为人们明心见性、观察人生、体悟禅道的又一法门。《古今词话》引《琪园随录》曰:“开明光上座(和尚),得法于报本元。归里嗜酒,歌柳词以示寂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利州开云寺僧法明,“落魄不检,嗜酒好博,每饮至大醉,惟唱柳永词” (《宋朝事实类苑》卷四四《风和尚》)。 世间法便是佛法,情关亦如禅关,打得通、透得出,唯在一转一悟。

山谷[鹧鸪天]云:“万事令人心骨寒,故人坟上土新干。淫坊酒肆狂居士,李下何妨也整冠。  金作鼎,玉为餐。老来亦失少时欢。茱萸菊蕊年年事,十日还将九日看。”所谓“狂居士”,何惧淫坊酒肆。再如山谷赠妓女[步蟾宫]词云:“虫儿真个忒灵利。恼乱得道人眼起。醉归来,恰似出桃源。但目送落花流水。何妨随我归云际,共作个住山活计。照清溪,匀粉面,插山花。也须胜风尘气味。”这里除表达了对妓女虫儿的钟情,也说明他并不在意世俗的眼光与口舌,愿意与虫儿牵手入山,修禅悟道。可见,大根器的智者并不拒绝女色艳欲,这是小乘佛教所没有的,所忌讳的。清人田同之在《西圃词说》中以词话的形式评论佛教与艳词:“词之一道,纵横入妙,能转法华。则本来寂灭,不碍昙花。文字性灵,无非般若。频呼小玉,亦可证入圆通矣。”在田氏看来,艳词不失为佛道禅悟的手段之一。又如项名达为赵秋舲《香消酒醒词》序云:“辞藻,色也;宫调,声也;选声配色,而以我咏叹其间者,情也。情与声色,去道远,而一变即可以至道。何则?小乘人仇视其情,恶色如革囊,畏声如毒鼓。大雄氏诃之,谓其于菩提绝分,惟上根利器,知遍法界虚空大地,乃至一尘一毛,罔非性体本具,自利利他,于是乎在。设无声色,何名性具?设无情,何由兴慈而运悲?香与酒,犹之声色,苟融情于香酒,自有不待消而消、不待醒而醒者。故声色者,道之材;而情者,道之蒂也。故知声即无声,得微妙声;色即无色,得善常色;情即无情,得普遍情。虽现生未能即证,而食少金刚,历劫不化,大光明藏中,且偕晋竹由文字入,总持门出,生功德无量。则是词也,小乘戒之曰绮语,大乘宝之则曰道种。” (陈乃乾《清名家词》卷七《香消酒醒词》)项氏之论,揭示了佛学与词学的矛盾统一及其内在关系,尤其是由摆脱世俗情尘而得悟大道的转换过程,充分肯定了绮语艳欲、交接声色是佛门悟道的一大法门,从而辨析了词学艺术与佛教渊源及其影响,阐述了艳词的发展线索,对于词学研究具有理论思考和审美要求的双重意义,发人深思。

三 居士佛教与逃禅遁空词

居士佛教带给词学的不仅是声色歌舞、享受行乐意识,推动了艳词的兴盛,而且给词学注入忧患意识、苦空观念,促进逃禅遁空词的滋生与发展。

(一)明道词拈取选择佛教名相,扩充文学概念,拓展词学境界容量,提高词学的文化品位,表现佛教思想及其宗教关怀。或超脱,或隐逸,或闲适,或旷放,大都涉猎无数法门,源出多种释典。如苏轼“正是维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碍” ([殢人娇]),语出《维摩诘》天女散花典故。“君看今古悠悠,浮幻人间世。这些百岁光阴几日,三万六千而已” ([哨遍]),语出禅宗《金刚经》“人生如幻如梦”的教义,感叹肉身虚幻、生命短暂、人生不实。姚燧[醉高歌]“人生幻化如泡影,几个当机自省”,系借用《金刚经》语句。沈雄《古今词话》:“后村[清平乐]云:‘除是无身方了,有身定有闲愁。’特用《楞言》‘因我有身,所以有患’句也。”贺裳《皱水轩词筌》记无名氏[青玉案]:“去则是,住则是,烦恼自家烦恼你。”烦恼,是佛学名相,还有热恼、苦恼等说。又如王士祯《花草蒙拾》有“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之语,出自同一机杼。《古今词话》引钱光绣语曰:“芝麓尚书……不复作绮语。有以柳塘词进者,尚书曰:‘艳才如是,可称绮语一障。我可以谢过于山翁,并可以谢过于秀老矣。’因驰翰相讯,偶僧答以歌头云:‘不入泥犁地狱,便主芙蓉城里。抱椠也风流,莫惜空中语,大雅定无忧。’”绮语、泥犁地狱,都是佛教名相。

王安石[诉衷情]五首,是表达儒、释、道三教思想相辅相成的宗教情感与体验。如其五云:“莫言普化只颠狂,真解作津梁。蓦然打个筋斗,直跳过羲皇。  临济处,德山行,果承当。将他建立,认作心诚,也是寻香。”表现了王安石以禅悟为法门、以老庄为佐使、以儒学为根本的内在修养。出入佛道,回归儒宗是他的一生追求,这与他的政治理想、社会价值、人生体验是分不开的。再如其[望江南](归依三宝赞)之一:“归依众,梵行四威仪。愿我遍游诸佛土,十方贤圣不相离。永灭世间痴。”佛门本有“三宝”为“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而王安石则“归依众(僧)”,以僧为众,以众为佛。在他看来,僧即佛、佛即僧,众即佛、佛即众的宗教模式,才是大乘的、普遍的、顿悟的、无上的禅机妙道。政治家的胆略与宗教家的慈悲观、平等观的统一,这才是王安石佛教思想的主要特色。苏轼也创作了多首明道词,其[如梦令]二首颇为典型。其一云:“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居士本来无垢。”生动地阐述了水与垢、人与心、无与有、染污与清净的辩证关系,使宗教哲学与禅机妙趣走进了词学领域,自然结合,寓理于喻,悟机妙发,是宋代明道词中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品。其二又云:“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呀气。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但洗。俯为人间一切。”作者对揩背与洗浴的现象描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他揭示了一个基本的道理:禅机与顿悟是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禅机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的周围,佛道就在生活中,就在现实的社会里,并不遥远生疏。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仕路艰险,危机四伏。因此,他对人生的感悟与体验是深刻的。他感叹“人生如梦”,在许多词篇中流露过这样的思想,如“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西江月·平山堂]),“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西江月·黄州中秋])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临江仙]) ,“笑劳生一梦” ([醉蓬莱])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临江仙·送钱穆父])。其间有感慨,有无奈,有悔恨,有呐喊,有痛苦,有解脱。通过这些真实的情感抒写,我们可以得知苏轼的人生修养的理论背景,正是儒、释、道这些文化精神的强大支撑,构成了苏词厚重、博大、雄浑的生命力。黄山谷是一位著名居士词人,是苏门弟子中佛学修养最高的人。他的[渔家傲]联章体词,一组五首,主要是以禅宗的宗风话头儿、人物、公案为题材写成的,内容涉及到禅宗中的五支宗派。其一云:“万水千山来此土,本提心印传梁武。对朕者谁浑不顾,成死语。江头暗折长芦渡。  面壁九年看二祖,一花五叶亲分付。只履提归葱岭去,君知否。分明忘却来时路。”以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的事迹,来比喻悟道的艰苦历程。“分明忘却来时路”的境界,就是任运自在、无为无作、功德圆满的大自在,真自由,活解脱,弥补了唯有死后才能成佛的理论缺陷。其二云:“三十年来无孔窍,几回得眼还迷照。一见桃花参学了,呈法要。无弦琴上单于调。  摘叶寻枝虚半老,拈花特地重少年。今后水云人欲晓,非玄妙。灵云合破桃花笑。”睹桃花盛开而悟道是禅门中著名的公案,烂熟的话头儿,对今人而言并不陌生。但是,黄山谷的创新是将“睹花开悟”的话头儿做为一种“法”来总结,表明现实生活中的人只要得法,都可以参禅悟道,都有成佛作祖的机会和资格,不必要等到死后验证,或托生来世。现实就是希望,就是可能,这在当时确实是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创见卓识,正是由于黄山谷等文人居士的宣传总结,“桃花公案”才为后人所熟知。

上一篇: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化毕业论文 下一篇:后殖民语境中奈保尔小说多元化主题研究化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