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悟道词的特色在于言此而意彼。作品中无一涉及佛教名相概念,需要在开悟中了知事物的本来面目。如何才能“悟”呢?禅宗认为,向外寻求,即使千呼万唤,也不得一悟。唯有空际转身,回头内省,求诸本心,才能在灵机猝发,石火电光中感悟。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载某尼悟道诗,生动说明了开悟的心路历程:“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些公案话头儿,都是提醒明示学人,“悟”机可捉,无处可寻。向外寻求,踏破铁鞋无觅处,待机猝发,一旦悟得,犹涉远足者重返家园。清人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能寄言,则如镜中花,如水中月,有神无迹,色相俱空,此惟在妙悟而已。严沧浪云:‘惟悟乃当行,乃为本色。’”这里已显然揭示佛学的妙悟正是词的本色。
苏轼宦海沉浮,一生中为奸邪构陷,故终有生死相即之忧苦。在[西江月](苏州交代林子中席上作)中云:“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旧官何物对新官?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使君才气卷波澜,与把新诗判断。”小词中并无只字写人生苦短、官场黑暗,更无佛禅等警醒劝慰之语,但其中自有禅理在。细品之后,总能使人产生人生如寄、身不自主、物是人非、前程难料的困惑与感慨。理路如蛇灰蚓线,若续若断,意在言外,可谓深笔。黄山谷拟船子和尚(德诚)《拨棹歌》作[诉衷情]云:“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钓丝。鳞锦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清山,载月明归。”作者以渔翁蓑笠,明月扁舟刻画出一位烟波钓徒的形象,如同一幅淡雅的山水画。以淳古淡薄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可以说画面别有襟抱,而隐伏潜藏着的却是禅悟的心理变化过程。这说明高明的居士词人,总能把握住空间结构背后的意识潜流,时间潜流,悠悠地而又深隐有力地荡漾着感情波澜,让人产生无限遐想。黄山谷悟道词的特点,在于他把高远深识的情思外化为清空萧散的意境,又把质朴玲珑的语感,提炼为超然脱俗的冲淡意趣,从而使他的词作形成了悟道品类中的高蹈风格。辛弃疾的[青玉案]也是一首言情开悟之作:“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写元夕夜晚的热闹和自己的孤独。词人在热闹的人海中寻找“他”,颇感失望,沮丧无奈。但偶然回头,却在寂寞冷落处突然发现了“他”。千百次寻找、回头一看、突然发现,是一完整的开悟过程,被王国维视为治学的最高境界。辛弃疾的[玉楼春](何人半夜推山去)、[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等,都明显带有禅悟机趣,毫无粘著佛家概念语汇,不言理而妙,这正是悟道词的整体特点。再如无名氏[浣溪沙]:“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是一首名作。人们一般认为是描写驾驶帆船的情况和感觉,反映船夫在劳动生活中轻松愉快,同时表现了劳动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这种分析仅停留在字面上,是浅层次意象错觉。其实,词中深蕴禅理。佛教哲学称之为被现象所障隔,心为物转。佛学就是教人不为现象假象所迷惑,要求人们破除船与棹、山与船的妄见和颠倒,观照参悟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错位与错觉现象来证明俗见之荒谬不实。否则,人们陷于妄想、妄知、妄觉、妄见之中,心会被物所转,为境所移,为情识所迷惑,反而会被虚幻不实的假象牵着人们的感觉走。陷入认识上的理论困惑之中。它如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王安石[千秋岁引](别馆寒砧)、[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等,都是信手拈来,随意驱策的悟道词。
注 释
①参见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以上分别见曾昭岷、刘尊明等编《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2、43、40、1214、1226页。
③详见康保成《傩戏艺术源流》上篇第四章,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