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南宋永康学派与近代经世实学(3)

2013-07-19 01:00
导读:”之道学,他鄙夷地指出,道学家是废耳目之实而讲道义。然而正如陈锺凡先生所论,陈亮于当代心性之学,虽辟之不遗余力,“而于一己之主张,言之不
”之道学,他鄙夷地指出,道学家是废耳目之实而讲道义。然而正如陈锺凡先生所论,陈亮于当代心性之学,虽辟之不遗余力,“而于一己之主张,言之不详。虽能破它,而终无以自立也……夫功利主义,诚未言显学。”[9]其时,朱熹亦不遗余力地攻击陆学和浙学:“海内学术之弊,不过两说,江西顿悟,永康事功,若不极力争辩,此道无由得明。”[10]。在《答吕子约书》中曰:“夫学者既学圣人,则当以圣人之教为主,今六经、语、孟、中庸、大学,之书具在,彼以了悟为高者(指陆学派),既病其障碍,而以为不可读,此以记览为重者(指浙学派)又病其狭小,而以为不足观……毋乃悖之甚矣。”“然今日又有一般学问(指浙学),废经而治史,略王道而尊霸术,极论古今兴亡之变,而不察此心存亡之端,若只如此读书,又不若不读之为愈也。” 欲竭力维护道学独尊的地位。

与宋代主潮相悖,永嘉、永康义利并存的反动思潮对明代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以经国宁民为当务之急,一洗往日空疏之失,以问题为天下思想,为研究之中心影响很大。至颜元、李塨嗣兴,更以明德、亲民止至善为道,六德六行六艺为物。明孔孟之学,在于实践躬行,经世致用,理学亦经历了由极盛而入于蜕变,乃至不振之途。请代经师学派庄存与、刘逢禄等并治《春秋·公羊传》,龚自珍、魏源继之。学者明于“张三世”、“通三统”之说,知世运迁流,质文代变,接受了西方进化论思想。康有为著《改制考》,谓“六经皆孔子托古改制之书,尧舜皆孔子依托之理想人物。”力破数千年沿袭之旧说,为近世思想解放之先声。民国,孙文倡三义,变更国体、政体,请室遂以颠覆。

综观永嘉永康事功思想递衍之迹,皆舍天道而言人事,祛故说而辟新解,力扫身心性命之空谈,锐意经世治人之实效,至近代天道性命之说退为旁支,“由凭虚而趋实证,由个人而至社会,由惟理惟物而至惟行。”[11]

南宋事功学派的反理学斗争,对当时及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惨烈的反省中,士大夫们已深刻地认识到那些空谈心性的八股流风,是倾覆封建王朝的根本所在。对“玄学空言”的“心性”的激烈批判,构成了请代学术界自戒自省的一种理性自觉。顾炎武曾严厉指责明末心学“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结果导致“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12]清初迭经社会变乱,战争震撼的士子精英们亦自觉地以匡济天下自命,力矫王学末流的空疏误国,倡导崇尚实学,留心经世致用之术。他们从诸多学术领域入手,历史经验,探究朝章国故,讲求天下利病“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13]如梁启超所论:“虽然,经世学者们治学各有侧重,涉及的领域也不同,但其抛弃明心见性的空谈,专讲经世致用的实务”[14] 的学风却是完全相同的。梁启超在《请代学术概论·论清学史二种》中,也批判了那些于家国兴亡之际,以主静、无欲、道心来主宰人心,只知“无事袖手谈心性”的高谈阔论之徒:“进而考其思想之本质,则所研究之对象,乃纯在绍绍灵灵不可捉摸之一物,……重以制科贴括,笼罩天下,学者但习此种影响因袭之谈,便足以取富贵、弋名誉,举国靡然化之,则相率于不学,且无所用心。……取极也,能使人之心思耳目皆闭塞不用,独立创造之精神,销蚀达于零度。” 

四 

在对待史学与治史的问题上,陈亮、叶适力倡读诸子百家,目的在于汲取其长,有利于治事,以广博的知识弥纶以通世变。程朱道学要求学者专在六经四书上下工夫,认为读史和诸子之书只能为读经服务,目的在于穷理尽兴、治心修身,以达到正心诚意,上通天理。至于考订经制,肆力文章,更是无关弘旨的小事。朱熹自己著史书,却反对浙学倡言史学,谓浙学治史,兴事功之学,是乱了“圣道”。朱熹以为一切驰骛于外,而谈世变、讲功利都是卑劣的。他在《资治通鉴纲目》中明确表示:写史书历史事迹是不关重要的,重要的在使读史者通过读史懂得如何正纲纪、定名分、辨顺逆,不愿去做乱臣贼子。

永康、永嘉的史学、经制乃至文章之传,开启了清初的“浙东学派”。浙东学派指创于黄宗羲(1610~1695)包括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在内的以史学为主的一个学派。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写了一节“浙东学术”。说明这个学派自黄宗羲、经万氏兄弟、全祖望到他自己一脉相传,并力称浙东之学以史学为主,有独到之长。他说:“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并在此提出了“六经皆史也”的有名的论断。浙东学派是在批判宋明理学特别是王学末流“空言德性”,“侈谈性命”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经世致用,是以实学、实事和实功为归宿,而非空言经世,是通过史学研究以达于经世。

黄宗羲在“身遭国变,期于速死”之时,率先揭起“经世致用”的大旗,所著史书,皆期于有用。顾炎武在读到他所著《明夷待访录》后,盛赞其经世思想:“百王之弊可以复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还也。”并称自己所著《日知录》中的论述“同于先生者十之六七”,[15]都是学以致用的学问。浙东学派代表邵廷采亦“有意天下之事,故所发多经世之论。”尝谓:“文章无关世道者,可以不作,有关世道,不可不作,即文采未及亦不妨作。”[16]章学诚论史,更时时处处言经世。浙东学者反对注虫鱼、吟风月,在学术研究上提倡具有独创精神的专门之学,他们反对单纯地为前人的著述注释考订。黄宗羲尤重视学术研究上的“一偏之见”和“相反之论”,而批评治学“倚们傍户,依样葫芦者。”章学诚在史学理论上同样注重创发,“为千古史学辟其榛芜”,所谓“史学义例,校雠心法,则皆前人从未言及”。[17]同时,浙东学派讲究“学不可无宗旨,但不能有门户。”浙派治学尚博,触类旁通,于经史之学,无所不窥。《国朝学案小识》曾称全祖望“为学渊博无涯涘,于书靡不贯串。”

综观黄宗羲在学术上的成就,主要是提倡以史学为主的经世致用之学。他极博学:“上下古今,穿穴群言,自天官、地志、九流百家之教,无不精研。”(《清史稿·清儒学案》)他所提“穷经必先求证于史”的治学方法,为这个学派所奉行。他的《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是我国有完善的学术史的创举。这两部书都本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精神而写,有极丰富可靠的文献资料,案语都根据史实写成,而且追本穷流叙述学术传递之迹。黄宗羲“学必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虚蹈,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18]主张经术为本,史学为用。顾炎武“引古筹今,亦吾儒经世之用也。”[19]这个时期的学术主潮,正如梁启超所说,是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排斥理论而提倡实践。

近代怀负家国之痛的士子们,以学术经世为鹄的,标明自己著书的目的是“世乱则由此而佐折冲,锄强暴;时平则以此经邦国,理人民,皆将于吾书有取焉耳。”经世之学因而涉及到众多专业领域如天、学、军事学等。通经致用、明道救世的实学精神成为了近代学术文化的灵魂,尤其是清初实学的崛起,更是标领了一个时代的学术风尚。

著名的史学家章学诚在《浙东学术》中指出:“史学所以经世,因非空言著述也。……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也。学者不知斯义,不是言史学也。”他针对“圣人之道”提出了“史以明道”的主张。

鸦片战争前后,龚自珍、魏源、姚莹、包世臣、林则徐等人,他们于举国文恬武嬉、沉酣太平之日,抱着经世务实、救世济民的志向

上一篇:东巡碑引起的西巡记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