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南宋永康学派与近代经世实学(4)

2013-07-19 01:00
导读:,关心民瘼,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那些手握重权的经世派大臣们,改革漕运、整顿盐法、疏通河道、奖掖人才,事必躬亲,做出了不少实绩。近
,关心民瘼,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那些手握重权的经世派大臣们,改革漕运、整顿盐法、疏通河道、奖掖人才,事必躬亲,做出了不少实绩。近代中国,时代主题风云变幻,学习西方从坚利炮到声光化电,乃至政教制度、思想,但无论人们的改革要求如何变化,其内在的学术文化动因仍是经世实学。 龚自珍认为史学家必须“通古”、“通今”,熟悉和当今事务,“人臣欲以其言裨于时,必先以其言考诸古。不研乎今,不知经术之为本源也;不讨乎史,不知史事之为鉴也”,“不通乎当时之务,不知经、史施于今日之孰缓、孰亟、孰可行、孰不可行也。”[20]戊戍政变失败以后,梁启超就和他的几位同学互相约定:“从此发愤努力,以图救国,不再学八股制艺,要从事实学……于是乃从读正史入手。”[21]李大钊《史学要论》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不断的进步,人们对于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地变动。”在《史观》一文中又谈到,过去的历史观只是“伟人的历史观、圣贤的历史观、王者的历史观、英雄的历史观、的历史观、教化的历史观,均与神权的历史观、天命的历史观有密切相依的关系。”只是“权势阶级愚民的器具”。在唯物史观的下,他明确地提出了历史的“重作”与“改作”,从而首次在中国历史、史上,完成了唯心史观向唯物史观的转变。

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成为了晚清学术风气的主流。 



五 

宋代诸儒每以天理人欲为辨别王霸之鹄的,谓王者合于天理,霸者本诸人欲。陈亮驳之曰:“自孟荀论义利王伯(霸),汉唐诸儒未能深明其说,本朝伊洛诸公辨析天理人欲,而王伯义利之说于是大明。然谓三代以道治天下,汉唐以智力把持天下,其说固已使人不能心服。而近世诸儒遂谓三代专以天理行,汉唐专以人欲行,其间有与天理暗合者,是以亦能长久。信斯言也,千五百年之间,天地亦是架漏过时,而人心亦是牵补度日,万物何以阜幡,而道何以长存乎?”“孟子终日言仁义,而与公孙丑论勇如此之详,盖担当开廓不去,则亦何有于仁义?”[22]明确了三代崇仁义,与后世尚智勇,义各有当,未容强为轩轾。

陈亮又批驳了诸儒不明历史嬗变之经程,率以法先王为口实,而持理欲之说,谓为古今世道升降之大原之谬妄:“昔者三皇五帝与一世共安于无事;至尧而法度始定,为万世法程,禹启始以天下为家而自为之,有扈氏不以为是也,启大战而后胜之;汤放桀于南巢而为商,武王伐纣取之而为周;武庚挟管蔡之隙,求复故业,诸尝与武王共事者,欲修德以待其自定,而周公违众议,举兵而后胜之。”并且由“王霸之纷纷”之原因,从而推论由王之霸,为世运必经之阶段。

陈亮与朱熹论皇帝王霸之学,数以书往来,“朱熹虽不与而亦不能夺也”。朱熹曾于信中劝说陈亮:“绌去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而从事于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之事,粹然以醇儒之道自律”。(《朱文公文集》卷三六)陈亮以为这是对他的思想和主张的曲解,遂与朱熹进行了一场长达近三年之久的关于“王霸、义利”的辩论。其论为世所忌,“群以功利之见卑之也”,自然更不为朱熹派所接受,而以方隅之见弃之。

在孱弱的南宋国家面临着女真铁骑威胁之下的严峻危机时刻,陈亮事功学派为拯救国家危难而力倡“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人欲适度,即是天理。这种心存匡济的经世致用之论,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陈锺凡先生所论“夫功利主义,诚未足以言显学,然而当南宋危亡绝续之秋,未尝不足以宏济艰难”,“惜其言不为天下所重”。

围绕王霸、义利、天理和人欲等重大哲学问题,陈亮先后写了《又甲辰秋书》、《又乙巳春书》等一系列给朱熹的信,同程朱展开辩论。大辩论中,他独树一帜,力倡事功,构建了以“事功”为核心的崭新的思想体系-----永康学派。 那场关于“王霸、义利”的论争,成为南宋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理学巨子朱熹在《论陈学之非》之时道:“陈同父学已行到江西,浙人信向已多,家家谈王霸,不说萧何、张良,只说王猛,不说孔孟,只说文中子、可畏可畏!”[23]陈亮喜“谈说古今,说王说霸。” [24]他曾尖锐地批评新注重道德动机的思想倾向,而极力推崇象汉祖、唐宗那样因杂用霸道确立了丰功伟业的英明君主。朱熹坚持认为,汉唐君主的为政理念未有一毫免乎利欲之私,因而即便创建了伟大的事功亦无足称道。朱子心目中的"英雄"永远属于儒家经典所称美的德行纯粹的三代圣王。这场论争的言外之意无非何为国家行为之鹄的:繁荣昌盛有如汉唐帝国的社会,抑或以"唐虞三代"之名为标帜的理学版本的乌托邦?陈亮以南宋所遭遇的困境为无以加矣的头等大事,而朱熹将彼时之困境视如千秋万代的共同困境。朱熹与陈亮之间的三代、汉唐之争,非纯粹的学术论辩。因程朱一系的学说后为广大知识分子所接受,从而升格成指导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以人性之完善为基石的"三代"由此悬为国家行为的既定方向,而政治家正心诚意的个人修养则普遍视作臻于此境的不二法门。

陈亮言王霸义利,颜元继起。他针对董仲书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史观,坚持以“功利”为核心,提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言行录·教及门》)”他认为古代的王道,“精意良法”,便是功利主义的富国强兵,奖励耕战。并尖锐地抨击宋代以来理学的祸害:“无事袖心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矣。”(《存学篇》卷一)“士无学术,朝无政事,民无风俗,边疆无吏功。”(《习斋记余》卷九)以此作为其功利主义历史观的反证。宋代以来,王安石的新法从功利主义出发而受到贬斥,颜元遂愤愤不平道:“所恨污此一人,而逐普忘君父之仇也,而天下后世遂群以苟安颓靡为君子,而建功立业欲愭拄乾坤者为小人也。岂独荆公之不幸,宋之不幸也哉。”这种不幸,同样也是陈亮事功学派之不幸。

陈亮在《复朱元晦书》曰:“夫天下何物非道,千途万辙,因事作则,苟能潜心玩省,于巳发处体认,则知夫子之道,忠絮而已。”陈锺凡先生析曰,“以物为事物,与颜元‘大学自行习下手’(《四书正误》)之说正尔同符,固‘惟行论’之发端也。”

颜元十分认同陈亮的王霸义利之说,正视君主有所作为,他极力褒扬历史上那些因“动”而有所为之英明君主:“三皇、五帝、三王、周孔皆教天下以动之圣人也。五霸之假,正假其动也。汉唐袭其动之一二,以造其世也。晋宋之苟安,佛之空、老之无,周、程、朱、邵之静坐,徒事口笔。总之,皆不动也而人才尽矣!圣道亡矣!乾坤降矣!吾尚言,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言行录》卷下)此所谓“动”,亦即有所作为。

其后戴震进一步阐明了陈亮“人欲适度,即是天理”之说,大胆揭露了理学“以理杀人”的罪恶实质。指出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是“以意见为理而祸天下”。“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并主张“理存乎欲”:“生养之道,存乎欲者也;感通之道,存乎情者也。二者自然之符,天下之事举矣。”(《原善》卷上)

陈亮的具有离经叛道色彩的关于“王霸、义利”之学说,虽被朱熹派以方隅之见弃之,“其言不为天下所重”,但却给近代思想界带来了一股事功新风。随着近代外侮内患时局之变动,清帝国在世界的急遽变革中风雨飘摇、江河日下。永康义利、王霸之学这股事功新风,最终为近代经世致用之学的开拓带来了深远的效应, 经世致

上一篇:东巡碑引起的西巡记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