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聖人之書與天理的恆常性:朱子的經典詮釋之前(5)

2013-09-16 01:08
导读:說的「存天理、去人欲」,是即拋棄俗世間種種執著妄想,而一心追求那內在於我們本心,隨時可得的德性。透過他自己的實踐,朱子深信人若是能夠去除
說的「存天理、去人欲」,是即拋棄俗世間種種執著妄想,而一心追求那內在於我們本心,隨時可得的德性。透過他自己的實踐,朱子深信人若是能夠去除私欲執著,充分實踐仁義禮智,則將處於一種最平安喜樂的狀態,所以這才是人的本心本性的真實面目。而一般人顛倒迷妄,以世間不可必得的欲想為人生目標,卻不知道應去追求那必然可得,內在於我們心性的明德天理。這種循欲而不明白為己之道的辦法,終將昧失本心而害人害己。朱子所追求的最高理想,與人類一切偉大宗教相呼應,當有其人心與人性中恆常而普遍的基礎。[48]

朱子既然認為仁義禮智等「天理」代表人性最終極的嚮往,又認為古今人性無殊,所以他自然相信往古聖人所教的道理,可以透過今人的研尋來理解體會。他進一步指出既然這些道理主要說的是人生應當如何的義理、修齊治平的大道,所以根本不能離開具體的人生。我們讀經時必須就自己的身心性命上研尋,才能真正明白經典與聖人的意旨:

讀六經時,只如未有六經,只就自家身上討道理,其理便易曉。[49]

讀書已是第二義。蓋人生道理合下完具,所以要讀書者,蓋是未曾經歷見許多,聖人是經歷見得許多,所以寫在冊上與人看。而今讀書,只是要見得許多道理。及理會得了,又皆是自家合下元有底,不是外面旋添得來。[50]

朱子相信這些道理不在外面,而是聖人與我的心靈所同具,所以必須「就自家身上討道理」,才能夠認識真切。然而我們一般人不免有種種偏蔽,聖人境界極高,其一言一行都是我們的模範,所以讀書時必須字字句句仔細研尋,才能充分明白聖人的道理。而一旦明白之後,這道理卻又如此深得我心,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樂:

為學之道,聖賢教人,說得甚分曉。大抵學者讀書,務要窮究。「道問學」是大事。要識得道理去做人。大凡看書,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會,仍參諸解、傳,說教通透,使道理與自家心相肯,方得。讀書要自家道理浹洽透徹。杜元凱云:「優而柔之,使自求之,厭而飫之,使自趨之。若江海之浸,膏澤之潤,渙然冰釋,怡然理順,然後為得也。」[51]

程子曰:「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52]

這道理既然如此深植於人心人性,所以是天理之自然,而為人人所共喻。只要人們效法聖賢,去除偏私之見,便能見得那恆常的道理,光明的德性:

讀書以觀聖賢之意;因聖賢之意,以觀自然之理。[53]

人惟有私意,聖賢所以留千言萬語,以掃滌人私意,使人人全得惻隱、羞惡之心。六經不作可也,裏面著一點私意不得。[54]

簡言之,朱子所謂的天理,其實就是人在超越了偏執私欲,其心胸開闊、清明、溫厚、敏銳時所體會照見的光明德行。這道理立基於人性,且代表人性的終極嚮往,所以他說「性善」、「性即理也」。程朱繼承了孔孟而以仁德為人類一切德行的根源。仁者愛人,心中常體恤他人,並愛敬天地自然一切萬有。如果我們也相信愛人愛世等德行有其恆常的意義,可以為異時異地之人所共喻,則即使朱子解釋仁字用了許多新的詞彙與觀念,我們也不能貿然地說朱子對於仁字的新詮釋必然昧失了孔孟的原意。清儒以降,尤其今天,部分學者在研究程朱時,不免過度強調程朱的性理觀點與孔孟乃至漢唐儒者在思想上的差異,卻忽略了其核心義理的連續性。這很可能會有因小而失大之憾。[55]

五、結語

綜合上述,朱子的經典詮釋,是以認識其所說的恆常天理及追求聖人的本意為目標。其前提首先在於相信聖人清明純粹、無私無我,所以能最正確地認識自然與人倫界的道理。其次在於主張經典是聖人之書,因而體現了天理;這天理一方面代表自然界的客觀法則,一方面根植於人心人性,所以有其千古不易的恆常性。後人讀經典的意義,在於透過經典去認識這恆常的天理,即所謂讀書明理。天理既然恆常,又根植於人性與自然,不同時空的人,當然都有可能透過自身的經驗去認識它。然而一般人有各種氣質上的問題,看事理各有所偏。所以學者必須透過虛心的修養、學習、實踐,與一字一句的聆取古聖人的教訓,才可能逐步接近這最高的天理,從而對經典中所揭示的道理與聖人的原意獲得較正確的理解。

在現代學者看來,這些觀點均頗為可疑。所謂的「聖人」是否真的清明純粹、無私無我?其所見是否真實而正確地體現了天地自然與人倫界的道理?真實與正確的標準何在?無私無我為何就能保證所見的道理較高級而恆常?宇宙間是否有所謂恆常的道理?今存的經書是否真能代表古人的意旨?後人讀書所見是否就是古人的原意?人心人性是否有終極的嚮往?有限的人類如何可能突破他的暫時性與歷史性而達到一種具有恆常意義的知識?這些問題從一個要求絕對知識的角度而言,本難以獲得肯定的答案。本文的主旨在於說明朱子解經之前提假設的基本特質、朱子的思路,及其與當代存有詮釋學的根本差異,而非論證朱子的觀點是否正確,對上述問題在此無法深入討論。以下所言,不免為寫作後的一些個人的感想,無法證明,僅供讀者參考。

在真理觀已經徹底式微的今天,人們毋寧相信一切都是或多或少地有限、相對、主觀與隨時變遷的。當代的觀點當然有其言之成理之處,然而當我們回顧朱子思想時,卻不禁感到其中所言依然有許多恆常性的意義。莊子說:「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56]恆常與變異、一元與多元、客觀與主觀的對話,可能會是一個永遠的歷程。現代人對真理乃至道理充滿懷疑,也可能是因為古典時期的說法過於肯定,然而畢竟難逃各種問題與質疑。然而古典時期的信念到底是初發軔於人心、深刻有力的事物。他們在歷史上能經過數千年的考驗,感動過億萬人心,並跨越不同而展現相當程度的恆常性甚至普遍性,亦絕非偶然。仁義禮智等「天理」為何能恆常為人類社會所重視?無私無我的「聖人」為何能得後人普遍的崇仰?這似乎都不是堅持一切必須從「此有」出發的當代存有詮釋學所能充分說明的。

大学排名

[1] 請參見拙作,〈合符於聖人之心:朱子以生命解經的中心目標〉, 《新宋學》第二期(上海,2003)。

[2] 鄭宗義,〈論朱子對經典解釋的看法〉,《朱子學與東亞文明研討會——紀念朱子逝世八百週年朱子學會議論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0.11.16~18.);又收入鍾彩鈞主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

[3] 邵東方,〈朱子讀書解經之詮釋學分析──與伽達默爾之比較〉,《朱子學與東亞文明研討會──紀念朱子逝世八百週年朱子學會議論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0.11.16~18.);又收入鍾彩鈞主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

[4] 楊儒賓,〈水月與記籍──理學家如何詮釋經典〉,《人文學報》20、21期合刊(1999~2000,桃園)。

[5] 同上。按:錢穆先生對於孔孟程朱所言道理的「連續性」與「差別性」曾做過周延與深刻的闡述,其說法較當代學者之偏重「差異性」實遙為恰當。請參見氏著,〈程朱與孔孟〉、〈論性〉,《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1998);〈談朱子的論語集注〉、〈漫談論語新解〉、〈從朱子論語注論程朱孔孟思想歧點〉,《與論語》(臺北:聯經,1974)。

[6] 朱子所相信的恆常道理,以一種循環往復、生生變化、一體渾融而生命化的世界觀為基礎。這與西方傳統立基於存有(being)觀,相信超越、恆定、理則化(logical)、符號概念化的普遍主義(universalism)有本質性的差異。朱子所謂的恆常一貫之道理,強調時位的不同,所

上一篇:论中国的茶艺及其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地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