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聖人之書與天理的恆常性:朱子的經典詮釋之前(6)

2013-09-16 01:08
导读:以因時因地應有不同的做法。然而這時位的不同,並不害於其中有其一以貫之的常道,即所謂仁義禮智信(所謂五常)等道理。朱子的世界是一個有生命與
以因時因地應有不同的做法。然而這時位的不同,並不害於其中有其一以貫之的常道,即所謂仁義禮智信(所謂五常)等道理。朱子的世界是一個有生命與靈性而不斷循環演化的整全體,其中的道理,是一種天然、自然的天理,而不是用人的理智、符號、語言去解析而得的人為知性世界。因此他所謂的天理雖具有恆常與遍在的意義,卻與西方理性主義或法治主義式,強調不因地域與處境而改變的普遍主義(universalism)實為不同。參見拙著,〈朱子世界觀的基本特質〉,「東亞近世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2004.3.14~15)。西方的普遍主義,主要從空間上的普遍性立說。而「恆常性」三字並不強調空間的普遍性,反而強調時間的連續性與道理在本源上的一致性。此所以本文取「恆常性」而不取「普遍性」,以免與「普遍主義」的概念混淆。

[7] 《朱子語類》(臺北:正中,1970),卷4,107~108。

[8] 《語類》,卷57,2。

[9] 《語類》,卷8,13。

[10] 《語類》,卷11,12。

[11] 《語類》,卷9,7。

[12] 參見朱熹,《易學啟蒙》,收入《朱子遺書》(臺北:藝文,1969),卷1、2;〈易圖〉,見《周易本義》(臺北:廣學社,1975)。

[13] 按:真理指向對於終極存有或事物本質(substance)的真知,道理則基本上是天地間天然、自然而處處可見的「現象界」之理路,以及由之而可見的根源性理則。前者指向超越、不變的事物基形(form)或上帝,後者則渾融鋪陳於此世間。

[14] 本文對談的對象是當代的「存有詮釋學」,因篇幅有限,乃以迦德默及海德格前期思想為代表。眾所周知,迦德默是當代存有詮釋學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而其思想立基於其導師海德格的前期思想之上。迦德默與前期的海德格均強調做為生物的人類之存在的有限性,由此導出理解的有限性與時空限制性,並以此為存有詮釋學的基本觀點。後期海德格的思想則有重大的轉變。他不再由此有出發,轉而探索世界與萬事萬物的本然(Ereignis,或中譯為道〔參見孫周興,《說不可說之神秘》(上海;三聯,1994);Wu, Chan-liang “Historicity, Tradition, Praxis and Tao: A Comparison of the World Views of Zhang Xuecheng and Modern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Classics and Interpretations: The Hermeneutic Traditions in Chinese Culture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0)〕、自在發生〔參見王慶節〈也談海德格爾“Ereignis”的中文翻譯和理解〉,《世界哲學》第4期(2003,北京)〕)及語言(logos,兼具存有及道說〔sage〕之意涵)的根源與意義。其認識世界之本然的方式也著重於聆聽(h?ren)、靜默等待、去蔽等富有詩意、靈性而超越理性主義的方式。在迦德默看來,後期的海德格已經放棄了解釋學的概念,而走上了詩意多於哲理的錯誤道路。筆者則以為,後期海德格思想的內涵與意義其實極為豐富,有待開發。其後期思想與中國、禪宗乃至理學的世界觀與認識觀既頗有近似之處,又有所不同。惜限於主題,不適合在本文討論。

[15] Hans-Georg Gadamer, Truth and Method (English translation of Wahrheit und Methode, New York: Crossroad, 1988),142-143, 424.

[16] 做為海德格早期思想的核心概念,Dasein的內涵深邃豐富,難以翻譯。熊偉先生將其翻譯為「親在」,張祥龍先生將其譯為「緣在」(張祥龍,〈「Dasein」的含義與譯名(「緣在」)──理解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的線索〉,《普門學報》第7期(臺北:2002)。)各自表現出海德格思想的重要面向,均值得注意。筆者於本文中雖仍取「此有」的傳統譯名,然不廢此有具備親在與緣在的意涵,以避免「主體化」與「形上學化」思維的誤解。

[17] Martin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Sein und Zeit, New York: SCM, 1962), 27, 65-68, 78-86, 97-98, 203-205.

[18]    Gadamer, Truth and Method, 235-267.

[19]    參見Heidegger, “On the Essence of Truth,” Basic Writings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7).

[20] 余英時,〈明明直照吾家路〉,《中國與現代變遷》(臺北:三民,1992),250。

[21] 朱熹,〈大學格物補傳〉,《四書集註》(臺北:藝文,1980),頁6。

[22] 參見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274-304, 312-315, 383-384, 435-438, 446.

[23] 這種觀點對於一切現有的知識是保留的,卻並非悲觀的。然而此種保留,開放的態度,卻也為相對主義、解構、虛無思想留下空間。其不斷對話以擴大理解的態度是積極而重要的,然而其知識上的解構力,似乎大過了建構力。

[24] 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經相當多了。較具代表性的有傅偉勛、張祥龍等先生的相關著作。參見張祥龍,《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北京:三聯書店,1996);張祥龍、杜小真主編,《現象學思潮在中國》(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前引拙文“Historicity, Tradition, Praxis and Tao: A Comparison of the World Views of Zhang Xuecheng and Modern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對此問題及英語世界有關海德格與道家思想的重要研究,亦曾略做探討。

[25] 《語類》,卷12,7。

[26] 《語類》,卷29,12。

[27] 《語類》,卷12,5。

[28] 朱子曰:「凡人須以聖賢為己任。世人多以聖賢為高,而自視為卑,故不肯進。抑不知,使聖賢本自高,而己別是一樣人,則早夜孜孜,別是分外事,不為亦可,為之亦可。然聖賢稟性與常人一同。既與常人一同,又安得不以聖賢為己任?自開闢以來,生多少人,求其盡己者,千萬人中無一二,只是衮同枉過一世!《詩》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今世學者,往往有物而不能有其則。《中庸》曰:『尊德性而道問學,極高明而道中庸。』此數句乃是徹首徹尾。人性本善,只為嗜慾所迷,利害所逐,一齊昏了。聖賢能盡其性,故耳極天下之聰,目極天下之明,為子極孝,為臣極其忠。」《語類》,卷8,4。

[29] 《語類》,卷11,7~8。

[30] 關於朱子心目中的聖人之廣大高明,多才多能,德性事功一以貫之,事事都能做到極處,請參見錢穆,〈朱子論聖賢〉,《朱子新學案》,收入《錢賓四先生全集》,431~451。

[31] 《語類》,卷2,11。

[32] 《語類》,卷8,1。

[33] 《語類》,卷1,3~4。

[34] 《語類》,卷61,2。

[35] 存有詮釋學的許多觀點近乎道家,解構性強於建構性;朱子的觀點乃後世代表,建構性遠大於解構性。道家講無我,以無攝萬有。海德格晚期的思想,頗有此意味。然而前期海德格思想,則仍近於有的一端,一切從「此有」複雜纏結的存在處境出發,其弟子迦德默更是強調人類一切認知的主觀性及時空限制性,所以不能不歸入有我觀的一邊。

[36] 《語類》,卷126,8。

[37] 《四書集註.大學章句》,1。

[38] 朱子說:「二氣五行,交感萬變,故人物之生,有精粗之不同。自一氣而言之,則人物皆受是氣而生;自精粗而言,則人得其氣之正且通者,物得其氣之偏且塞者。惟人得其正,故是理通而無所塞;物得其偏,故是理塞而無所知。且如人,頭圓象天,足方象地,平正端直,以其受天地之正氣,所以識道理,有知識。物受天地之偏氣,所以禽獸橫生,草木頭生向下,尾反在上。物之間有知者,不過只通得一路,如烏之知孝,獺之知祭,犬但能守禦,牛但能耕而已。人則無不知,無不能。人所以與物異者,所爭者此耳。然就人之所稟而言,又有昏明清濁之異。故上知生知之資,是氣清明純粹,而無一毫昏濁,所以生知安行,不待學而能,如堯舜是也。其次則亞

上一篇:论中国的茶艺及其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地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