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月波引》清商六調,其一寒光相射,其二冷侵牛斗,其三靜聽龍吟,其四遊魚躍浪,其五風蹙成紋,其六深夜回舟。雙溪相公首唱,和韻者澹遊、張緯文、僧木庵、趙虎巖著。苗君瑞之侄良弼求詩於余,勉爲奉和,以續五賢之右……
文中之“雙溪相公”即耶律鑄,唱和諸人,除木庵性英之外,也都是當時的名士。其中,“澹遊”指金代文豪王庭筠之侄王萬慶,“張緯文”爲元好問摯友太原愚齋張緯,“趙虎巖著”即耶律鑄的老師趙著。至於文末提到的“苗君瑞”,也非等閒之輩,他本名蘭,爲苗秀實之子,父子兩人均爲金末著名音樂家,以善彈古琴聞名於世。[51]
(五)楊弘道
代茶榜
東方有一士,來作木庵客。嘗觀貝葉書,奧義初未識。
叢林蔚青青,秀出庭前柏。滿甄趙州雪,灑向歲寒質。
師席有微嫌,授客遠公筆。俾之贊一辭,眢井若爲汲。
低頭謝不敏,亦頗習詩律。以詩代茶榜,自我作故實。
將歸阻雨用木庵送行詩韻
麥苗春晚尚如絲,甘澤嘗嗟應候遲。
六事桑林懷聖德,一篇雲漢賦周詩。
驕陽入夏爲霖雨,遠客通宵役夢思。
賴有湯休詩句好,披吟正是憶家時。[52]
楊弘道(清人避乾隆諱,多作楊宏道),字叔能,號素庵,享年八十餘,生卒年與性英相去不遠,亦爲當時名詩人。正大元年(1224)監麟遊稅,金亡後南徙襄漢,任宋唐州司戶參軍兼州學教授。1235年蒙古伐宋後被擄北上,輾轉遊歷各地,後回山東,先後徙居濟南、益都等地,入元以後終。1237年,楊弘道曾遊歷燕京,[53]在性英的庇護下寓居歸義寺。《代茶榜》所說“叢林蔚青青,秀出庭前柏。滿甄趙州雪,灑向歲寒質”喻指趙州和尚的有名公案“庭前柏樹子”。楊弘道自稱“余不解佛法”,[54]大概因參不透這段公案,受到過性英的譏誚,不過,二人關係總起來說還是很親密的。
(六)段成己
和答木庵英粹中
四海疲攻戰,餘生寄寂寥。花殘從雨打,蓬轉任風飄。
有興歌長野,無言立短橋。敝廬獨在眼,殊覺路途遙。[55]
段成己,字誠之,號菊軒先生,稷山人。正大七年(1230)進士,授宜陽主簿。與兄克己並以才名,趙秉文目之爲“二妙”,大書“雙飛”二字名其里。北渡後,與克己避地龍門山(按,此山位於今山西河津縣,與本文所說寶應寺所在之龍門山並非一處)中,克己歿後,徙晉甯,閉門讀書。入元後,起爲平陽路儒學提舉,悠遊以卒。[56]按,段成己所任主簿之宜陽,離嵩山少林寺僅咫尺之遙,此詩或即作於他任宜陽主簿期間。
(七)高克恭
贈英上人
爲愛吟詩懶作禪,五湖歸買釣魚船。
他時如覓雲蹤迹,不是梅邊即水邊。[57]
高克恭(1248~1310年),字彥敬,元初名畫家。據鄧文原所作行狀,其先爲西域人, 自其父高亨起,始居燕京,“時皆知名士”。高克恭“蚤習父訓,於經籍奧義,靡不口誦心研,務極源委,識悟弘深。”後由工部令史起家,累官至刑部尚書。高克恭作此詩,當在青年時代,而性英則已步入暮年。從這首詩的內容看,此時的性英應退席已久,終日吟詩閑遊,過著飄逸瀟灑的隱居生活。
除以上七人外,高麗使臣李承休亦有和性英詩一首。李承休(1224~1300年),字休休,號動安居士,高麗國京山府嘉利縣人,累官至密直副使、監察大夫、詞林學士承旨。至元十年(1273)春,李承休奉國王元宗命,以書狀官的身份,陪同順安公“如元賀冊皇后、太子。……帝既受賀,仍錫宴賜衣。承休進表謝,詞語偉麗。日與館伴翰林學士侯友賢唱和,友賢五歲通五經,帝征爲學士,稱神童,見承休詩表,心服,輒誦之。”[58]據其歸國後所撰《賓王錄》,當年“中秋後一日,因賻鄭侍郎忌齋,遊薦福寺。堂頭老宿求詩甚勤,因取案上木庵禪師語錄,披得《山堂晨興》詩,次韻贈之。”其下有注云:“老宿以此語錄見惠,曰:‘我是弟子。’”全詩如下:
千門擾擾中,一室斗寥寂。中秋天氣涼,灩瀲冰輪入。
晨興露未晞,石上苔半濕。排門汙禪扃,莫厭征人迹。[59]
據《元一統志》卷一,薦福寺位於舊城歸厚坊,始建於遼,後以兵革廢。“元朝辛亥歲(1251年)謙公長老興修,戊午(1258年)落成,己未(1259年)立碑。”此“謙公長老”,與筆者前面提到的《元好問全集》卷九《寄答仰山謙長老》中的“謙長老”應爲同一人。李承休所見自稱性英弟子的薦福寺住持(即序中所稱“堂頭老宿”),因已隔二十年,是否爲謙長老,尚有待進一步考證。此外需要提到的是,李承休此詩所用韻“寂”、“入”、“濕”、“迹”字,與前面提到的耶律楚材《和少林和尚英粹中山堂詩韻》用韻完全相同。筆者傾向於認爲,《山堂晨興》與《山堂夜岑寂》有可能爲同一組詩,“晨興”與“夜岑寂”大概都摘自性英原詩。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1] 《元好問全集》卷二《寄英禪師》,山西人民出版社點校本。
[2] 《青崖集》卷五《木庵塔疏》,四庫全書本。
[3] 《耶律楚材評傳》第208~209頁,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 《元好問全集》卷三七。
[5] 《元史》卷一《太祖紀》,中華書局點校本;《聖武親征錄校注》第62B頁,王國維遺書本。
[6] 《中州集》卷五《高博州憲》,中華書局標點本。
[7] 《金史》卷一四《宣宗紀上》,中華書局點校本。
[8] 《元好問全集》卷三七《張仲經詩集序》。
[9] 《歸潛志》卷二,中華書局點校本。
[10] 《中州集》卷一〇《溪南詩老辛愿》。
[11] 《中州集》卷五《愚軒居士趙元》。
[12] 《中州集》卷七《劉昂霄》。
[13] 《元好問全集》卷一八《內相文獻楊公神道碑銘》。
[14] 《元好問全集》卷三五。
[15] 《元好問全集》卷三七《暠和尚頌序》。
[16] 《甘水仙源錄》卷七《終南山圓明真人李煉師道行碑》,正統道藏本。
[17] 《湛然居士文集》卷一三《釋氏新聞序》,中華書局點校本。此外,《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〇四(北京古籍出版社點校本)收有明劉定之《重修仰山棲隱寺碑記》,記載金章宗與仰山棲隱寺史事甚詳。
[18] 《松雪齋集外集》,《仰山棲隱寺滿禪師道行碑》,四部叢刊本。
[19] 《青崖集》卷三《素庵先生事言補序》。
[20] 《小亨集》卷一,四庫全書本。
[21] 《元一統志》卷一,中華書局輯校本。
[22] 《歸潛志》卷一四。
[23] 《歸潛志》卷首《歸潛志序》,《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卷五八《渾源劉氏世德碑銘》,四部叢刊本。
[24] 《元好問全集》卷九。
[25] 《元一統志》卷一;《雙溪醉隱集》卷末,知服齋叢書本。
[26] 《青崖集》卷五《木庵塔疏》。
[27] 《劉文靖公文集》卷一《橫翠樓賦》,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本。
[28] 《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二六《橫翠樓記》,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本。
[29] 《元好問全集》卷三七《木庵詩集序》。
[30] 《析津志輯佚》第103頁,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31] 《元好問全集》卷三七《木庵詩集序》,《青崖集》卷五《木庵塔疏》。
[32] 《藏春詩集》卷三《再觀木庵書》,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本。
[33]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第47冊《慧杲塔銘》,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4] 《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卷七一《跋任龍巖烏夜啼帖》。
[35] 《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卷九四。
[36] 《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卷五《李庭珪真贊》。
[37] 《青崖集》卷五《王隱君真贊》。
[38] 《嘉靖廣平府志》卷八《竇公神道碑》,天一閣方志叢刊本。有關竇默的醫學成就,可參見陳高華師《論竇默》,《中國史研究》1995年第2期。
[39] 《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卷二七。
[40] 《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卷七三《跋鍼者李君玉詩卷》。
[41] 陳時可,字秀玉,金翰林學士,大蒙古國燕京課稅所長官,與耶律楚材、丘處機等均交往密切,其生平可見拙著《耶律楚材評傳》第1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