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金元之际诗僧性英事迹考略

2013-09-18 01:27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金元之际诗僧性英事迹考略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內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討了金元之際北方名詩僧性英的生平、藝術成就與交遊方面的一些情況。

【關鍵字】性英  木庵

 

金元之際,在中國北方佛教界,出現過一位名噪一時的詩僧——性英。元好問稱其爲 詩僧第一代,無愧百年間,[1]魏初亦盛譽之爲百年耆舊,一代宗師。[2]性英在北方文壇,尤其是在詩歌方面的地位,幾乎可與當時另兩位高僧萬松行秀、海雲印簡在禪宗史上的地位相比肩,只不過由於其傳世作品絕少,才沒有引起後人的足夠重視,筆者在撰寫《耶律楚材評傳》時,曾注意到性英其人,並在書中對他作過一些介紹。[3]但限於體例與篇幅,許多方面並沒有展開敍述。在這裏,筆者試圖勾沈一些文獻,對性英的生平及交遊等情況作進一步考索。疏漏之處,還請各位同好批評指正。

 

 

性英,字粹中,號木庵。有關其生平,目前所見最詳盡的莫過於元好問《木庵詩集序》中的敍述:

 

    木庵英上人,弱冠作舉子,從外家遼東,與高博州仲常遊,得其議論爲多,且因仲常得僧服。貞祐初南渡河,居洛西之子蓋,時人固以詩僧目之矣。三鄉有辛敬之、趙宜之、劉景玄,予亦在焉。三君子皆詩人,上人與相往還,故詩道亦進。出世住寶應,有《山堂夜岑寂》及《梅花》等篇傳之京師,閑閑趙公、內相楊公、屏山李公及雷、李、劉、王諸公,相與推激,至以不見顔色爲恨。……[4]

 

從元好問的介紹,我們知道,在金朝科第風氣的熏染下,年輕時代的性英曾一度苦習科舉程文,後因遷家遼東,從高仲常遊,受其思想影響,才放棄進取功名之心。高仲常,即高憲,仲常爲其字,遼東渤海人,元好問《中州集》卷五有小傳,泰和三年(1203)乙科進士,釋褐爲博州防禦判官。出身官宦世家,祖衍,字穆仲,《金史》卷二八有傳,國初進士,官至吏部尚書。伯父守義,大定十六年(1176)進士:父守信,以蔭補官;叔守禮,宣徽使。高憲爲金代文豪王庭筠(黃華)的外甥,天資穎悟,博學強記,幼學於外家,受舅父的影響很大,詩筆字畫俱有乃舅之風,年未三十,已作詩數千。小傳雖未明言高憲好佛,但卻指出他澹泊名利的傾向,嘗自言於世味澹無所好,唯生死文字間而已。使世有東坡,雖相去萬里,亦當往拜之。此外,《至元辯僞錄》卷一(並見《佛祖歷代通載》卷二一,大正藏本)還記載了一則與高憲有關的軼事,從中不難看出他對道教的排斥態度。

遼陽高憲字仲常,遊東京白鶴觀,見三清像,指其右曰:此何像也。觀主對曰:老君像。曰:何代人?曰:周定王時。又指左曰:此何像也?主曰:道君像。曰:此何代人?主倉惶未答。憲指中尊曰:且饒這元始天尊。聞者傳以爲笑。

性英的青年時代,正值金朝盛世之末,1211年蒙金戰爭爆發,他這種逍遙自在的生活也隨之被打斷。蒙古大軍南下後,戰火很快就波及到遼東地區。祟慶元年(元太祖七年,1212)十二月,蒙古大將哲別等率軍突襲金東京遼陽府成功,大掠而還。[5]大概就是在這次戰亂,高憲死於亂軍之中。[6]以後的數年時間,遼東地區雖暫時沒有受到蒙古的襲擾,可再也沒有平靜過。先是耶律留哥起事,與金遼東宣撫使蒲鮮萬奴發生混戰,接著又是蒲鮮萬奴叛金自立,與金朝開啓戰端。此時在中都即位不久的金帝宣宗,爲了躲避蒙古鐵騎,於貞祐二年(元太祖九年,1214)下令南遷汴京(今河南開封),聽民南渡,[7]由此引發了大批難民舉家南逃。大概正是在此前後,性英亦隨難民一道,輾轉南渡黃河,後寓居洛西子蓋,於寶應寺落發爲僧。

    性英的詩名,開始於他逃難到河南以後。當時,在距寶應寺不遠的陝州福昌縣三鄉鎮    (今河南宜陽縣三鄉鎮),聚集了一大批落難的金朝文人。這些人大都年紀較輕,名氣不大,屬文壇上的新秀。他們經常在一起切蹉詩藝,發表議論,一時間,形成一個頗具規模且相當活躍的詩人群體。其中,元好問在《木庵詩集序》中提到的辛敬之、趙宜之、劉景玄其人皆天下之選,[8]爲這批人中的佼佼者。

 

辛敬之,名愿,號女幾野人、溪南詩老,福昌人。博極書史,居女幾山下,往來長水、永寧間,喜作詩,五言尤工,人以爲得少陵句法。[9]與元好問交往頗深,被引爲三知己之一。辛愿詩律頗爲精嚴,對其詩學成就,元好問有如下評價:

 

南渡以來,詩學爲盛。後生輩一弄筆墨,岸然以風雅自名。高自摽置,轉相販賣,少遭指撾,終死爲敵。一時主文盟者,又皆泛愛多可,坐受愚弄,不爲裁抑,且以激昂張大之語從曳之。至比爲曹、劉、沈、謝者,肩摩而踵接,李、杜而下,不論也。敬之業專而心通,敢以是非白黑自任。每讀劉(劉汝翼~引者注,下同)、趙(趙秉文)、雷(雷淵)、李(李獻能)、張(張仲經)、杜(杜仁傑)、王(王若虛)、麻(麻革)諸人之詩,必爲之探源委,發凡例,解絡脈,審音節,辨清濁,權輕重。片善不掩,微纇必指。如老吏斷獄,文峻網密,絲毫不相貸。如衲僧得正法眼,征詰開示,幾於截斷衆流。[10]

 

趙宜之,名元,一字宜祿,號愚軒居士,忻州定襄人。自幼即博通書傳,作詩有規矩。    失明後,萬慮一歸於詩,詩益工。泰和後已有詩名,李純甫至稱許其詩落筆突兀無黃初。南渡後,受到趙秉文、雷淵等衆多士人推重,元好問亦非常稱許其詩,認爲若其五言平淡處,他人未易造也。傳世詩作《早發寶應龍門道中有感》、《宿少林寺》等或即與性英有關。[11]

劉景玄(1186~1223年),名昂霄,別字季房,陵川人。對其爲學,元好問評價曰:

 

大率景玄之學,無所不窺。六經百氏外,世譜、官制與兵家所以成敗者爲最詳。爲人細瘦,似不能勝衣。好橫策危坐,掉頭吟諷,幅巾奮袖,談辭如雲,四座聳聽,噤不得語。故評者謂承平以來,王湯臣論人物,李之純玄談,號稱獨步,景玄則兼衆人之所獨,愈叩而愈無窮,不知去古談士馬遠近,餘子不論也。[12]

 

作爲詩人群體中的一分子,性英與上述三人交往頻繁,無疑受到他們詩歌理論與創作風格的極大影響,由此,詩歌技藝進步很快,並開始在詩壇嶄露頭角。他的詩作《山堂夜岑寂》、《梅花》在傳入汴京後,受到了在朝文壇主盟者的高度重視。元好問序中提到的閑閑趙公即趙秉文,內相楊公即楊雲翼,屏山李公即李純甫,三人均爲金末文壇領袖人物,其中,楊雲翼與趙秉文同掌文柄,時號楊趙。[13]雷、李、劉、王諸公當指雷淵、李獻能、劉汝翼、王若虛等諸人,他們在當時也是文人群體中的佼佼者。這些人的交口稱譽,使性英名聲鵲起,在金末文壇樹立起自己的穩固地位。元奸問序在談到性英於寶應寺出家後,又提到他之後的行蹤爲住龍門、嵩少二十年。《八瓊室金石補正》卷一二八(臺灣石刻史料新編本)收有李純甫興定四年(1220)所撰《重修面壁庵記》,該碑立於興定六年,其後有灑掃寶應寺性英書的字樣,可見當時性英仍在實應寺爲僧。由於實應寺就在龍門山,元好問所說龍門即應指寶應寺而言。至於性英何時由龍門寶應寺到嵩山少林寺,我們還不是很清楚。元好問曾受性英之邀作《少林藥局記》,文中轉述性英的話說:興定末,東林隆住少林,又云:少林之有藥局,自東林隆始。局事之備,迨余三年矣。[14]東林隆即東林志隆,爲萬松行秀弟子,元好問稱其在行秀諸弟子中高出十百輩,[15]可見亦爲一有道高僧。前面提到的《重修面壁庵記》與該書同卷所收李純甫《新修雪庭西舍記》,碑文後均有志隆的題名,前者爲少林禪寺住持傳法嗣祖沙門志隆,後者爲住持傳法嗣祖沙門志隆,立碑時間均爲興定六年(1222)。性英很有可能就是接替志隆擔任的少林寺住持,而其接替時間,當在元光(1222~1223),甚或在正大元年(1224)以後。

上一篇:The Water God’s Temple of the Guangsheng Monastery 下一篇:金元之际诗僧性英事迹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