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严复的翻译:近百年来中西学者的评论(2)

2013-10-05 01:40
导读:帮助。(注:蔡元培,《五十年来之 》,第1页。)蔡元培的评论和胡适一样,主要是有关译文的雅与达之关系,而没有从信的角度,来质疑严复对西方思
帮助。(注:蔡元培,《五十年来之》,第1页。)蔡元培的评论和胡适一样,主要是有关译文的雅与达之关系,而没有从信的角度,来质疑严复对西方思想的引介。

  胡适与蔡元培都是支持白话文运动的主将,但他们却能以同情的态度,了解古文对当时学者的意义,因而肯定严译的贡献。然而胡适在文章中把严译所用的桐城古文称为“死文字”的说法,却引起一些学者的反驳。他们主要是反对新运动,尤其是其中白话文运动的“学衡派”诸君。(注:有关学衡派之背景与及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批判见沈松侨,《学衡派与五四时期的反新文化运动》(台北:国立大学文史丛刊,1984);乐黛云,《重估〈学衡〉——兼论现代保守主义》,收入汤一介编《论传统与反传统:五四70周年纪念文选》(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第415-428页。)

  曾受传统,又留学美国的胡先骕以为文言与白话之分不在一今一古,而只是同一文字的雅俗之别,所以典雅的古文可以随时代而在内容上推陈出新,绝非胡适所谓的“死文字”。例如他说严复与章士钊都是“以其能用古文良好之工具,以为新学术、新思想之用,斯有不朽之价值”,其中他特别欣赏严复:

  严氏译文之佳处,在其殚思竭虑,一字不苟,“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故其译笔信雅达三善具备。吾尝取《群己权界论》、《通诠》与原文对观,见其义无不达,句无胜义,其用心之苦,惟昔日六朝与唐译经诸大师为能及之。以不刊之文,译不刊之书,不但其一人独自擅场,要为从事事业者永久之模范也。(注:见胡先骕,《说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学衡》第18期(1923),第7页。胡先骕对严复译作的态度是比较复杂的,他一方面从文字的角度肯定严复所用的古文,但另一方面他对严复所引介的《天演论》与英国斯密与穆勒的自由思想深表不满。)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学衡派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柳诒徵抱持着同样的观点,他说严译合乎他所标举的信雅达三原则,对引进西学有很大的贡献:

  近世译才,以侯官严复为称首,其译赫胥黎《天演论》标举译例,最中肯綮。嗣译斯密亚丹之《原富》、约翰穆勒之《名学》、斯宾塞尔之《群学肄言》、孟德斯鸠之《法意》、甄克斯之《社会通诠》等书,悉本信雅达三例,以求与晋隋唐明诸译书者相颉颃,于是华人始知、计学、名学、群学、之深邃,非徒制造技术之轶于吾上,是为近世文化之大关键。(注: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台北:正中书局,1974),下册,第186-187页。)

  贺麟虽不属学衡派,但对此派抱持着比较同情的态度。他明确地表示《群己权界论》是忠实的直译,在信方面并无值得批判之处。他与上述几人不同的地方是,他开始注意到严复翻译工作的阶段性。他以为除了早期的《天演论》、《法意》、《穆勒名学》与晚期的《名学浅说》分别采取意译与“换例译法”,略亏于信之外,其它的译作基本上都合乎信雅达的翻译三原则。总之,贺氏以为严译“雅”,而且多半能“达”,除了初期与晚期采意译方式,不够“信”之外,中期的几个译本包括《群己权界论》在内,基本上符合“信”的原则。(注:贺麟《严复的翻译》,《东方杂志》第22卷第21号(1925),第75-87页。)

  对于上述学衡派与贺麟等人肯定严译的看法,很多人并不同意。1930年之后,白话文的使用逐渐成为一股无法抗拒的浪潮,而随着白话文的普及,欣赏严译古文的人就更少了。瞿秋白与鲁迅对翻译问题的讨论,反映了此一现象。瞿氏在1931年给鲁迅的信中提到,古文的典雅使严译无法达成“达”与“信”的目标,他说:

  严几道的翻译不用说了。他是“译须信雅达,文必夏殷周”,其实,他是用一个“雅”字打消了“信”和“达”。最近商务还翻印“严译名著”,我不知道这“是何居心”!这简直是拿中国的民众和青年来开玩笑。古文的文言怎么能够译得“信”,对于现在的将来的大众读者,怎么能够“达”!(注:收入《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4册,第372页。)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鲁迅早年非常喜爱阅读严译《天演论》,由此而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知识领域。针对瞿秋白对严译的批评,在回信中鲁迅不完全同意他的意见,他觉得严译文字虽较不易懂,但是在信的方面没有问题。尤其是《群己权界论》的翻译,把信看得比雅与达还要重要,所以此书的问题不是信,而是“信而不达”。他和贺麟一样以为应对严译加以分期,认为早期所译的《天演论》是取法六朝译佛经的方法,重视雅与达,读者较易于了解。后来所译的《原富》、《法意》、《群己权界论》等书,则是取法唐代译经,“看得信比达、雅都重一些……粗粗一看,简直是不能懂的”,“据我所记得译得最费力,也令人看起来最吃力的,是《穆勒名学》和《群己权界论》的一篇作者自序,其次就是这论,后来不知怎地又改称为《权界》,连书名也很费解了”。(注:《鲁迅全集》,第4册,第380-381页。)

  从以上对严译的批评,鲁迅表明了翻译中的两难状况,亦即雅而达的翻译往往不够信,而太看重信的译本,却又使读者不易了解。简言之,鲁迅以为严译的问题在前期是达而不信,后期的译本,如《穆勒名学》与《群己权界论》则是信而不达。(注:《鲁迅全集》,第6册,第352页。)

  对于达的讨论并不限于文字的雅与信方面,也涉及内容的问题,这就是梁启超在前文所说“学理邃赜”所导致的障碍。严复在《群己权界论》的凡例中也曾表示,译文易懂与否,主要不在文字,而在内容,西方深奥的思想在译为中文之后,思想的隔阂仍然存在,此种隔阂使中国读者不易了解:

  海内读吾译者,往往以不可猝解,訾其艰深,不知原书之难,且实过之,理本奥衍,与不佞文字固无涉也。(注:严复,《群己权界论·〈译凡例〉》。)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就此而言严译两本学方面的著作,约翰穆勒的《穆勒名学》与耶方斯的《名学浅说》,尤其有这样的问题。这两本译作在当时曾轰动一时,推动国人学习逻辑学的热潮,但是许多人都说因为这门学问过于艰深,严译很难懂。

  《穆勒名学》出版的次年(1906),留学日本的朱执信在《民报》之中表达了一个很类似的看法:

  中国则自明李氏译《名理探》始,暨艾氏译《辩学启蒙》,皆不行于世。严氏译名学后,世乃知有一科学,为思之法则尔,然吾窃观世之读名学者,什九震于严氏之名而已,以云深喻,殆未可也。(注:《民报》,第6号(1906),第65页。)

  甚至连博学的王国维也说严复以古语来译《穆勒名学》颇为难解,对于通的人来说,还不如直接读原著作来得容易:

  若谓用日本已定之语,不如中国古语之易解,然如侯官严氏所译之名学,古则古矣,其如意义之不能了然何,以吾辈稍知外语者观知,毋宁手穆勒原书之为快也。(注: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静庵文集》,第100页下。)

  以上的讨论环绕着严译的雅与信,与所译内容,对于“达”的影响。梁启超以为严译是雅而不达;胡适与蔡元培则以为要作世代的区别,典雅的译文对通晓古文的士人是达,而影响大;对新学青年则是不达,而影响小。瞿秋白则说典雅的古文不但不易懂,也达不到忠于原著的目的。贺麟与鲁迅则另辟蹊径,以为严译之不达,是因为过度重视“信”而造成的。此外,梁启超、朱执信与王国维则指出严复以古文翻译深奥的西学,其内容之艰深影响到读者对译书的了解“达”。胡先骕与柳诒徵等学衡派学者反对上述的看法,以为严译符合信雅达的三原则。就更广的背景而言,有关严译在达方面的讨论牵涉到“开民智”之理想与近代中国文言与白话之争。严复一方面促成开启民智的重大变化,另一方面则因坚持使用古文而饱受抨击
上一篇:论《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