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早期中国心理文化与中国古典诗歌(3)

2013-11-01 01:02
导读:研究,意识的反射作用甚至能损伤与修复DNA,诗性的沉醉当然可能承担治疗学的功能。《黄帝内经》云:“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转化为的,这是中国
研究,意识的反射作用甚至能损伤与修复DNA,诗性的沉醉当然可能承担治疗学的功能。《黄帝内经》云:“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转化为的,这是中国型的古典与诗学的独特机理。以此视角回溯中华史,则夏商周、汉魏六朝、唐代、宋元、明清、近代的更迭意味着自然生命、价值生命、人文生命、理性生命、感性生命、生命的交替。从自然生命到价值生命超升,再从理性生命向感性生命安立,工具时空(“器”)与价值时空(“道”)完全打通,古代中国人的人文生命走成了一个完整的螺旋。这同样是中国型的古典的生命轨迹。
  古代中国人相信人文生命自有其生命能量,这种既依附于形体又超越于形体之上的生命力量,古典文化称之为“魂魄”。刘禹锡《九华山歌》云:“奇峰一见惊魂魄,意想洪炉始开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云:“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魂魄”乃“魂”与“魄”的凝聚和合,晋代杜预《春秋左传注》中解释“魄”为“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魂”为“精神性识,渐有所知”,其实“魄”与“魂”皆是气,《淮南子》就明言:“天气为魂,地气为魄。”至于“魂魄”当然更是“屈伸往来”的气,朱熹云:“二气之分,实一气之运”[5],在属“人”的现实时空中,“天气”与“地气”原是统一的。“魂魄”的气化流行又本来感通万物,贯彻天地,这样,就自然地引导出了古典文化对于“万物皆有生命”的信念:万物皆气之聚散,亦皆生命之流行。万物之生命力量互相贯通,泯然无间,生生不息,周流不已,共同构成浩大无涯的宇宙大生命。于是,人体生命便无法束缚在一己的阻隔之内,宋张载所谓“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存吾顺事,殁吾宁也。”生命只有提升到宇宙大生命的高度,汇入大化川流之中,才有真正的意义可言。这是一种宏大的天人境界。正是基于此,近代文化才有可能将辩证回环的个体生命延展为民族的生命、时代的生命,升华为天地的生命、宇宙的生命,从而实现了中华生命精神的超越发展。康有为《赠朗夫》云:“不忧不惧乐天性,全受全归观我生。安乐空中入非想,天游光里听天声。”可谓证道之言。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注释:
  1、辜正坤:《中西诗鉴赏与》,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参阅艾克尔斯:《大脑——精神问题是科学的前沿》,《自然辩证法通讯》1979年第2期。
  3、张松如:《第三自然界概说·结语》,吉林出版社1993年版。
  4、钱穆:《现代中术论衡·略论中国宗教》,岳麓书社1986年版。
  5、《朱子全书》,见《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

  如果说,人的灵性生命刚刚从自然界的重重束缚中摆脱出来时,难免会呈现出朴素质直、自然清新的精神特征;那么,随着文明的发皇,社会的演进,灵性生命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之后,必然创造出一个华丽精严、汪洋恣肆、深髓幽远、变幻莫测的心灵世界。 
第二章:夏商周:自然生命的诗性历程
……丰富的感触印证着萌动的诗心……
  钱穆先生有言:“凡中国最高作品,即是其作者之一部生活史,亦可谓是一部作者之心灵史。此即作者之最高人生。”[1]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亦可作如是观。我们已经知道,一个时代的生命基调是它的种种具体的文化与艺术成果的主题与灵魂,而诗人对生命的理解则直接主宰着其诗歌的意境特征和风格。夏商周时代历时2200余年,正是古典诗歌萌生与成熟的时期。从伏羲时代到黄帝唐虞之世,文明之幕拉开,伴随先民集体劳作的生命实践,经历了绵亘数千年的上古诗歌,只可称作前艺术;这主要是由于其歌词少有文字著录,偶有传述,亦杂伪托,语多恍惚,难作凭信。夏商两代约940年,中国型的文明社会走上“早熟”发展的正轨,诗歌也已从萌生状态起步,音韵铿锵宛转,意境大气磅礴。直到殷周之际以迄战国末期的1300年间,才完整地开拓出《诗经》、《楚辞》两条文化史路,成熟为真正的诗歌。到春秋战国从宗族城邦社会向家族帝国社会的转型期,基本上形成了以华语为载体的华夏文化,涌现出儒、道、屈骚不同流派的生命意识和诗歌意识,这样便奠定了中国诗歌流变史的光辉起点。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2.1:《诗经》(上):自然生命的诗性醒觉
  《诗经》中主要收录的是从西周建国到春秋中叶约450余年间晚期宗族城邦社会的作品,但其中也包括殷商贵族祭祀祖先的《商颂》五篇,另外还有几篇周族的劳动祭歌(如《生民》、《公刘》、《七月》、《载芟》、《良耜》等)是夏商时代周族兴邰居豳阶段的作品,而《国风》中也还会有为数极少的形成于西周之前的古歌。
  周族即姬周族,其先世可以上溯到源自西北的黄帝族系。由于在通常所说的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周族的农耕就十分发达,与之相伴随,其文化之兴盛亦始终与源起西南的夏民族不相上下。保存在《大雅》中的《生民》便是周人正处在宗族城邦前期的祖先神祭歌,更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史诗。其制作成型可能是在夏初文明渐趋成熟之时,但仍留有明显的原始宗教和祖先崇拜的痕迹。《诗经》中保存的许多早周诗歌可能都是周初才被写定的,但它被写定的时间并非它的制作时间。《生民》一诗的内蕴极为丰富,它完整地记录了早期周人的宗教礼俗、思想意识、生产和群体生活。中国的史诗作品把目光凝聚在先民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放声歌唱祖先开辟新世界的英雄伟迹,处处流露出现实人生的亲切风度和仁厚品格。作为它的源头形态的《生民》即其典型例证。
  “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糜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蒸之浮浮。”
  意思是说:遍地都种满了麦子、黑黍,于是收获、堆在田地;遍地都种满了赤粱粟、白粱粟,于是肩也挑、手也抱、背上也背起,回去开始盛大的丰收祭礼。等到我们祭祀时该怎么办?有的舂来有的舀米,有的簸糠、有的搓细,淘起米来沙沙声响,煮起米来四处飘香。”那“获”、“亩”、“任”、“负”、“舂”、舀、“簸”、搓的活泼的劳动场面无疑是周族先民那透着审美情味的日常生活的诗化体现。丰富的感触印证着他们那萌动的诗心。“以赫厥灵,上帝丕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意思是说:已经显示赫赫神灵,上帝心中十分安宁。姜原的祭祀他十分喜爱,居然生出一个男孩。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儃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意思是说:把祭品盛在木碗里边,木碗和瓦碗都要盛满。它的香气开始往上升,上帝享受心中喜欢。香味弥漫实在浓郁,后稷始创祭天之礼。幸而从没犯什么过错,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此时周人的世界观已从氏族时代的“原始拜物教”发展为“上帝居歆”、“庶无罪悔”的人天和合,拥有着“以赫厥灵,上帝丕宁”的和谐的人神关系。“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拂厥丰草,种之堇茂。”意思是说:到了后稷种起了庄稼,有辨明土质的诀窍妙法,拔除那些杂生的野草,干起活来努力勤劳。与周人那和谐的天人关系相谐的正是他们的“堇茂”的人生态度:勤勉、努力、恭敬、警惕,这种刚健自强的精神境界恰是人性的最初觉醒的标记。这时周人心目中的“天”指的是自然之理,“帝”是说宇宙间大化流行像有主宰一般,并非以为有着超越宇宙万有之外的有人格有意志的神灵。《生民》一诗采用铺写手法,通篇风格凝重,意境庄严。人文世界的育化是整体和有机的,周人成熟的诗歌艺术当然是它的圆满悠久的生命境界的自然流露了。
  约当夏桀时期(前16世纪),周族的著名领袖公刘率族众从原来居住的有台地方迁到长林丰草的豳地平原。《大雅·公刘》就是周族自述开国
上一篇:百年来我国对《马可波罗游记》的介绍与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