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文化娱乐新闻的“文化”建设(1)(2)

2014-08-17 01:01
导读:关注大众文化生存现状的报道,它的建设性表现在价值取向上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情感形态上表现为同情心和理性主义的两结合。而在操作形式上,要
关注大众文化生存现状的报道,它的建设性表现在价值取向上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情感形态上表现为同情心和理性主义的两结合。而在操作形式上,要求新闻工作者真诚实践“三贴近”思路,以平实而细腻的叙述,思考大众在文化上的困惑和希冀。现以《北京娱乐信报》、《南方周末》的文化娱乐新闻报道为例,探析文化娱乐新闻的“文化”建设之可行性。
作为娱乐文化新闻报的后起之秀,《北京娱乐信报》(以下简称《信报》)这几年来,能很好的定位“文化”,在报道娱乐明星方面,不仅体现了良好的编写技巧,同时不忘从提高文化娱乐报道的品位和格调的角度出发,注重负面新闻报道的正面效应,形成了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氛围。例如2008年3月3日《信报》有关艺人沈殿霞病逝的“追思会”新闻,大多数媒体重在报道艺人沈殿霞的艺术生涯,以及其前夫郑少秋的风流之事。而《信报》则抓住“追思会”这一点,报道前来的艺人人数与知名度,台下艺人对沈殿霞的真诚怀念、对郑少秋的批评与期待等客观事实,从侧面折射了沈殿霞的演艺事业与婚姻生活,彰显了艺人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人性化表达,更有人情味。再如前不久的“艳照门”事情,《信报》仅以艺人陈冠希关于“艳照事件”的道歉声明(2008年2月22日)做新闻,重在“不雅照”的社会影响,少了其它媒体大肆渲染的作风。报道中在细节上着眼于艺人陈冠希不能成为“榜样”以及其悔恨心态,并告诫青少年切莫模仿。
《信报》对德艺双全的艺术家的报道同样也不吝笔墨,注重编写技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近几年来,马三立、骆玉笙、马季、高英培、浩然等很多文艺界老艺术家相继去逝,而作为以娱乐为特色的新闻媒体,《信报》理所当然的承担及时报道的任务,对这些老艺术家们的生平以及艺术成就进行了生动翔实的报道。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南方周末》坚守“理性、正义、良知、爱心”的办报理念,一纸风行,期均发行量稳定在130万份以上。虽在时效性上赶不上日报,但却能在深度上下功夫,把最有价值的东用尽量通俗的语言传达给读者。在文化的报道上,也是对严肃问题如何大众化阅读提供了范例,摆脱了已往报道模式化的弊病。对文化娱乐现象的报道渗入问题意识,加上编写的技巧,不仅给读者带来了阅读快感,同时引起内心的思考。例如,在“以于丹为例 思想者或布道者”(2007年03月22日第1206期)报道中,围绕“思想史只与精英相关,还是与每个人相关?”这一话题,采访李泽厚与葛兆光两位著名学者,大篇幅地交待两人不同的观点,目的是让读者也参与其中,作自己的思考和选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关注文化自身发展的轨迹,从中获取知识,提升自我。
《南方周末》对文化事件进行深度报道的同时,对于动态性文化新闻报道,《南方周末》更是体现了大众情怀与人性关怀,例如关于当下热播国产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报道(《南方周末》2007年3月15日“电影”板块),以平实细腻的叙事风格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张帆.把脉文化新闻[J].现代传播,2002,(3).
[2] 赵莹.地方文化新闻的困境与突围[J].东南传播, 2007,(5).
[3] 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等译.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7,80.
[4] 鲁强.拿什么拯救你:文化新闻?——论文化新闻报道的建设性[J].新闻实践, 2005,(5).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仙桃饮食烹饪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