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娱乐新闻的“文化”建设(1)
2014-08-17 01:01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文化娱乐新闻的“文化”建设(1)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摘要:本文旨在厘清文化新闻与娱乐新闻的概念,指出文化
摘要:本文旨在厘清文化新闻与娱乐新闻的概念,指出文化新闻与娱乐新闻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此在理论上提出建设一种与文化新闻、娱乐新闻不尽相同且注重人性化关怀与叙事性表达的“新文化新闻”。并以《北京娱乐信报》与《南方周末》的文化新闻报道为例,探析文化娱乐新闻“文化”建设的可行性。
关键词:文化新闻;娱乐新闻;“新文化新闻”;“文化”建设
一、概念问题
目前,学界对文化新闻的定义还没有明确统一的论断。多数论者也只是各抒己见,要么从新闻价值论的角度,例如,邱沛篁的《加强和改进文化新闻报道》(载于《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科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7月第7期);要么从文化的角度宽泛地谈论文化新闻,例如,傅红园的《文化新闻的文化品位及基准导向》(载于《理论观察》,2002年第1期)。还有一些报刊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凭借实际工作经验,从相关的新闻现象或者新闻事件出发,来探讨文化新闻的走向等问题。而对文化新闻的定义模糊不清,导致的结果是在同篇论述中,有时文化新闻与娱乐新闻完全区别,有时又是后者包涵于前者。
文化新闻概念的难以界定,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两点:一是“文化”的普泛化。只要是与文化沾边的新闻报道,皆可视为文化新闻,文化新闻的处延与内涵在扩大,这给文化新闻的界定带来困难;二是,较之文化新闻的相对冷寂,娱乐新闻呈现白热化,且日益在内容与价值取向上脱离传统文化新闻的内涵,两者形成分裂对恃局面。这样的现象,是悲是喜,说到底是一个价值认同的问题。社会多元的价值观渗透各个领域,人们无法依据某一种标准来界定文化新闻。为此,我们可以借助文化这一概念的界定模式,来定义文化新闻。这不仅有助于文化、娱乐新闻的现状分析,也为问题解决提供了可行方法。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同理,文化新闻也应有广义和狭义之说。从广义来说,文化新闻应包括:文艺作品的出版、演播、评论和研究的信息;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生活;文艺界各种活动的信息;群众文艺活动的信息;民间传统文艺的形式、兴衰、挖掘、研究及相关信息;民风民俗的信息;中外文艺交流的信息;文艺方针、政策和文艺改革的信息等。[1]这个界定主要以内容为主。依此,那么娱乐新闻理所当然是文化新闻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娱乐新闻又是文化新闻中的“另类”。纵览国内诸多媒体报刊,娱乐新闻主要以影、视、歌一坛的动态信息为报道对象,尤其突出关注“明星”们即歌星、影星行踪及个人生活,在报道内容、报道目的、报道角度和受众层次上,与文化新闻有着显著的区别。因此,较之娱乐新闻,我们所说的狭义的文化新闻,更倾向的是某类专业文化新闻,它应是报道文艺界动态消息,剖析文化现象,在满足受众的文化信息需求的同时,能够引导和提升受众文化品位的文化新闻。[2]本文所论及的文化新闻,意指狭义上的文化新闻。
二、文化新闻与娱乐新闻的现状分析
(一) 文化新闻的现状
文化新闻以反映社会文化生活为己任,一直以来,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为广大读者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重任。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面对市场的选择,文化新闻在相应的调整过程中,陷入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选择的两难境地。在新一轮的新闻竞争机制下,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意义下的文化新闻在版面上越来越失去了它固有的领地,文化新闻在各媒体中呈现萎缩、弱化的式微之势,取而代之的是风头正劲的娱乐新闻,以及一些“花边式”社会新闻。我们在惋惜同情时,更需要客观冷静的思考。笔者认为,近年来有关文化新闻的报道,普遍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1. 内涵不足,流于平淡空洞,缺乏深度,造成受众对文化新闻缺乏阅读兴趣。一些媒体在文化新闻的选题、表现形式方面存在问题,比如泛泛报道全国各地的日常文化活动,充斥版面的无非是一台晚会、一场
音乐会、一次画展等的事情记录,或者自视清高地刊发一些文艺理论、文艺作品的出版、演播、展出、评论和研究的信息,群众文化活动和民间传统文化的相关信息等。这样的报道只是对文化事件冷冰冰的记录,没有深入挖掘背后的文化内涵。这种模式化、枯燥无味的文化样品无法满足百姓生活的需求。
2. 有深度、精品类的文化报道缺乏原创性。文化新闻记者的整体素质不够高,再加上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对文化新闻事件要么是人云亦云,要么盲目跟风,要么就是简单地就事论事。对于有较大影响的文化事件,有些媒体记者没有到达一线现场,就索性从网上转载,草草应付。
3. 文化新闻受娱乐新闻的消极影响,也出现了炒作现象,文化新闻也有“狂欢化”的倾向。例如2006年2月份开始的“韩白之争”,从文学论争走向道德谩骂的“口水战”,自始至终,大多数媒体缺乏正确的立场与价值取向,仅以韩寒作为偶像以及他的“粉丝”们的呼应上做文章,“PK”等极具煽动性的标题随处可见,明显有炒作倾向。媒体没有做好舆论的导向,最终造成“骂坛”大胜“文坛”这一压倒式的狂欢局面。
(二) 娱乐新闻的现状
娱乐新闻作为文化新闻的一个分支,是不可缺少的新闻品种。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之后,精神需求也随之提高;另外紧张的生活节奏造成心理压力增加,人们迫切需要靠娱乐来缓解紧张和压力。娱乐新闻正好给受众提供了轻松的谈资和消遣,体现了娱乐新闻的价值。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游戏、游艺、运动和艺术的消遣,把人从常轨中解放出来,消除文化生活的紧张与拘束……使人在娱乐之余,能将精神重振起来……”[3]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但是,近几年来,我们的娱乐报道却出现诸多问题。娱乐新闻报道有意地激发或迎合受众的“窥私欲”、“猎奇欲”,使得“娱乐”(按照《辞海》里的解释,娱乐,是使人快乐)变成了“愚乐”。新闻道德底线被踏踏,受众在被愚弄中获取低廉的快感,众多娱记们在利用大众的话语权谋一己私,全不顾社会道义。如2006年春季,兰州某报刊登了一篇兰州女孩林娟苦追刘德华12年的报道之后,此报道影响全国,吸引了包括一些大牌媒体在内的多家媒体前往该地。时隔一年的2007年3月,在个别媒体的介入和支助下,追星者及其父母再次赴港,因只能与偶像公开合影而不能私下见面,其父一怒之下跳海自杀。回顾这一“追星事件”的报道过程,媒体所充当的角色违背了新闻从业者的基本职业道德。
娱乐新闻的鄙俗不堪,以致导演了一场场丑态百出的表演秀:隐私泛滥、假新闻当道、谣言漫天飞,炒作成流行;“私生子女”、“同性恋”、“婚外情”、“某某性爱光碟事件”、“艳照门事件”……令人目不暇接。不仅受众在其中备受愚弄,而且对当事人也造成了身心的伤害。
一味的追逐经济利益,追求市场“卖点”,迎合大众猎奇心理,渲染色情和暴力,这种娱乐新闻的“愚乐化”、“狂欢化”的势头,掩盖了娱乐新闻的“娱乐性”与文化品味。长此已往,娱乐新闻的道路将会越走越窄。
三、“文化”建设的方向:人性化的关怀与叙事性的表达
面对文化新闻和娱乐新闻存在的种种问题,学界和业内人士也提出了相关的措施,从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意识,到强调新闻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到呼吁重视文化新闻的“文化味”、倡导抵制娱乐新闻的不良报道。但在现实中,仍是这样的情况:娱乐新闻继续“庸俗化”,文化新闻有“文化”,然而内容的“平面化”、文体的“模式化”造成了“文化味”的缺失,媒体从业人员不断陷入被动的局面。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针对上述情况,在理论上“建设一种与现实紧密相关、生动、实在而又富有
美学乐趣的文化新闻模式”[4]因此变得尤为迫切。这种新闻模式雅俗共赏,既不同于传统的文化新闻,也区别于现今的娱乐新闻,而是着力营造和培育一种健康有益、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氛围中,陶冶大众情操,提升文化品格,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称之为“新文化新闻”。笔者认为,从内容选择与形式表达两方面来看,“新文化新闻”在采编过程中应注重人性化的关怀与叙事性的表达,这也是“新文化新闻”的价值取向与操作规范。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