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孤独·疏离·悬置--牟宗三与儒家的当代境遇(1)(8)

2014-09-23 01:43
导读:14 牟宗三:《五十自述》,第8页。 15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版,第209-210页。 16 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后序》(下册),
14 牟宗三:《五十自述》,第8页。
15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版,第209-210页。
16 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后序》(下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7年),第1144页。
17 牟宗三:《五十自述》,第3页。
18 同上书,第5页。
19 同上书,第21页。
20 同上书,第129页。
21 同上书,页147。
22 参见拙文《现代新儒学的逻辑拓展及其引发的问题》,第二届"当代新儒学国际研讨会"论文,载《当代新儒家人物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页302-309。
23 拙文:《没有圣贤的时代》,《当代新儒学论衡·代序论》(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5年)。
24 牟宗三:《五十自述》,页147-148。
25 儒学是否是"生命的学问"是一回事,如何把它讲成生命的学问又是另一回事。生命的学问不仅要展示生命的崇高、神圣和庄严,且亦必须体会到生命的限制,体会到生命的无常和生命的可忧、可惧。牟宗三说:"生命虽可欣赏,亦可忧虑。若对此不能正视,则无由理解佛教之'无明',耶教之'原罪',乃至宋儒之'气质之性',而对于'理性'、'神性',以及'佛性'之义蕴亦不能深切著明也。"(《才性与玄理·序》,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不能够充分重视和理解牟先生的《五十自述》,不能够正视和理解《五十自述》所展示的生命的挣扎与奋进,生命中魔道相契的苦斗,生命中的空虚、无常和荒谬感,也就很难真正理解牟先生所讲的何以是"生命的学问"。
26 牟宗三:《生命的学问》(台北:三民书局,1970年),第2页。
27 牟宗三:《五十自述》,第148-149页。
28 牟宗三:《生命的学问》,第5页。
29 牟宗三:《五十自述》,第116页。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30 参见《缺憾还诸天地》,《鹅湖月刊》,第239期,第27-28页。
31 这里我们比较一下熊、牟两先生是饶有趣味的。就总体而言,牟当然更"现代",但在某些方面,他又似乎更"传统"。熊先生以家庭生活为累赘,在早年写给徐复观先生的一封信中,他说:"昨年来忽增女儿外孙,顿令人感觉无味麻烦。老妇人性情又难说,往年,她住书院之下一室,我独住上,饭外不相见,我做我的事。今同住一屋,令人心烦。"(引自翟志成:《当代新儒学史论》,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1993年,第123页)余英时在《钱穆与新儒家》一文中,曾引到熊氏1951年写给梁漱溟先生的一封信,其中更有"家庭为万恶之源,衰微之本"的极端语(此信原刊于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主编《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1987年号,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页5-8)。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熊先生所言的"道德心",乃是一种孤峭的"道德心",我们于其中似乎很难发现对传统的伦常生活(所谓"天伦之乐")的依恋与感受。他把家庭生活与"担道"对立起来,且视著书立说为"担道"的同义语。牟宗三一生都在忙于著书立说,但他实际上并不以著书立说为满足。《五十自述》中始终渗透着一种强烈的对传统伦理生活(特别是家庭生活)的渴求,并以自己"未过过家庭生活,孝悌在我这里成了不得具体表现的空概念"为一无法弥补的不足和缺憾。这表明他至少在思想理念上认为精神之家与现实之家应当是统一的,而这又恰恰是儒家传统的重要之点。在去世的前几个月,他回顾自己的一生,认为"只写了一些书,却是有成,古今无两",同时哀叹"教一辈子书,不能买一安身地"(见蔡仁厚:《牟宗三先生学思年谱》,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6年,第89页)。"安身地"乃阴宅也,足见其对于"家"的看重和渴求是贯穿其生命之始终的。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32 翟志成《熊十力在广州》一文云:熊"最喜欢炖乌龟,为起死回生的大补之物。然而乌龟不易求,退而求其次,鸡也可以将就。他每天都要炖一只鸡"(《当代新儒学史论》,第39页)。

共8页: 8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从东亚文明传统中开拓中国外交智慧资源(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