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文心雕龙·知音》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1)

2015-01-10 02:11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文心雕龙·知音》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内容提要:《知音》是《文心雕龙》的重要篇章之
内容提要:《知音》是《文心雕龙》的重要篇章之一。《知音》不是“鉴赏论”,也不是“批评论”,更不是“鉴赏—批评论”,而是一篇“教人如何成为作者知音”的阅读指导。其要有四:确立“务先博观”的阅读原则,阐明“先标六观”的阅读视点,揭示“披文”—“见异”—“玩绎”的阅读过程和批评“贵古”、“崇己”、“信伪”、“会己”的阅读错误。《知音》的阅读理论对提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文心雕龙;知音;阅读理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知音》是《文心雕龙》的重要篇章之一。据有关学者统计,从1962年至2005年,研究《知音》的论文,中国大陆地区一百四十篇,台港地区十六篇。[1]这些篇章虽不乏精辟的见解,但主要是把它作为“文学批评”或“文学鉴赏”专论来研究的,在某种程度上“游离”了《知音》“教人如何成为作者的知音”的篇旨。而论述《知音》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关系的,笔者仅见到台湾学者王更生的《文心雕龙新论·拾贰文心雕龙在国文教学上的适应性·七从深究鉴赏方面看》一节谈到。[2]因此,从“阅读”的本位视角来研讨《文心雕龙·知音》,将“澄明”被“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所“遮蔽”的阅读理论,使之服务于今天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达到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文心雕龙·知音》的性质

  《文心雕龙·知音》的性质,历来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体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曰“鉴赏论”。周振甫指出:“《知音》是讲鉴赏的,是鉴赏论。”刘文忠也持同样的观点:“《知音》篇就其主导倾向来说,是偏重于鉴赏的,因此,我比较同意《知音》篇是鉴赏论的看法。”[3]二曰“批评论”。缪俊杰认为:“整部《文心雕龙》都贯串着他对文学批评的见解和对作家作品的评论,但比较集中谈到文学批评的专篇有《知音》。”[4]三曰“鉴赏—批评论”。王运熙在《<知音>题解》中明确指出:“本篇论述文学鉴赏和批评。”[5]詹锳也认为:“《知音》篇是专门讲文学鉴赏和批评的。”[6]

  三种观点尽管不同,可思路是相同的:都是用今天的文学理论概念来“套”《知音》。要知道齐梁时代的刘彦和是不可能想到今人所谓的“批评”、“鉴赏”等各种专论;假如他脑子里有“××论”,恐怕也写不出“笼罩群言”的《文心雕龙》。显然,三种观点的不足是“以今律古”,把《知音》“现代化”。而这种“用自己的理论武器把《文心雕龙》这个有机整体肢解得七零八落,搞成几大‘块'几大条”做法,“都是远离了《文心雕龙》的根柢。”[7]事实上,正确的做法是:研究者对“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进行古今之间的“对话”,考察他“说了什么”、“怎么说的”和“为什么这样说”。即觇文见心的“居今探古”,不是张冠李戴的“以今律古”,更不是高高在上的“居今责古”。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试图重新研读《知音》,以探求彦和的“为文之用心”。

  《知音》是《文心雕龙》第四十八篇,从彦和所用的题目看,是以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作比,表明读者应当成为作者的“知音”。彦和认为,读者和听者相似,后者是通过听乐曲来“解读”演奏者的“乐心”;前者是通过读文章来“追寻”作者的“文心”。而读者要读“懂”文章,才能称得上作者的“知音”。这种阅读是“譬目之照形”的“心之照理”,是“觇文辄见其心”的推己(读者)及人(作者),不是以个人爱好为中心的“主观鉴赏”,不是某种批评理念和批评方法的“演绎”。因之,《知音》不是“鉴赏论”,也不是“批评论”,更不是“鉴赏—批评论”,而是一篇“教人如何成为作者知音”的阅读指导。

  《知音》的结构和内容也证明了这一点。全篇围绕“知音”展开:第一段指出由于人们“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导致“知实难逢”;之后又以“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说明形器容易验明,还发生这样的错误,何况“文情难鉴”,优劣就更不好辨别。第二段批评“知多偏好”的主观鉴赏态度,认为这种做法是“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进而提出“务先博观”、“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全面观点。第三段是全篇的重点,先阐述阅读的视点——六观(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宫商),后指出阅读的过程:披文—→见异—→玩绎。段尾指出,读者注意这些问题,就能成为真正的知音。不难看出,《知音》的要义在于教人如何读懂文章,做一个“深识鉴奥”的“知音君子”;它是一篇阅读指导,而不是今天文学理论意义上的“批评论”、“鉴赏论”。

  必须说明的是,彦和讲的“文”是广义之文,包括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不是专指今天所谓的“文学”;或许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他主要着眼于诗赋等文学体裁立论,但毕竟还涉及了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等许多非文学体裁,故此,彦和所“披”之“文”应该是包含文学和非文学的广义文章。此外,《知音》主张的“博观”、“六观”是《序志》中“弥纶群言”之“唯务折衷”的延伸,是《论说》所推崇的“义贵圆通”的具体体现,符合彦和提倡的“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理论主张。

《文心雕龙·知音》的阅读理论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彦和以“知音”为核心的阅读理论,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要有四:

  一、确立“务先博观”的阅读原则。文章众多,有的偏于质朴,有的偏于华丽;而读者又有各自的偏爱,且都“各执一隅之解”,结果“人莫圆该”——没有人能全面完备地解读文章,在认识上产生“东向而望,不见西墙”的片面性。对此,彦和提出“圆照之象,务先博观”的阅读原则。“博观”即广泛的阅读。在他看来,阅读与听乐、观剑的道理是相通的:“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者只有阅读面广,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才能提高文章的鉴别力,进而“圆照”文章。反之,阅读面窄,对文章的认识就会受到局限,怎么可能“深识鉴奥”?接着彦和指出了怎样“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这里的“乔岳”、“沧波”是喻指优秀的文章,“培塿”、“畎浍”是喻指平庸的文章。彦和认为,读者应该先观“乔岳”、“沧波”,培养较高的鉴别能力,然后再看“培塿”、“畎浍”,就能区分妍蚩,辨别优劣。与之相反,如果读者仅仅博观“培塿”、“畎浍”,鉴别力不但无法提高,反而下降;久而久之,心态也随之“低俗化”,遇到“乔岳”、“沧波”,也不能见其美,甚至“发生拒斥的作用”。[8]彦和指出“博观”的要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中学生一般是12至19岁的“才童”,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但分辨力相对较弱,容易为世俗、流行的东西所迷惑。针对他们的特点,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认为,教师要指导“才童”“阅乔岳”、“酌沧波”,而“乔岳”、“沧波”就是享誉中外的经典。因为这些文章经受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的“阅读考验”,历久而弥新,具有典范作用。“才童”如能进入“经典世界”,无疑找到了“精神的家园”。在经典的熏陶、习染下,他们的鉴别能力则不断提升,就不会被“培塿”、“畎浍”的东西所迷惑。

  彦和还指出,读者的阅读态度应该是“无私”、“不偏”的。其实只要做到了“博观”——“阅乔岳”、“酌沧波”,就会生成“无私于轻重,不偏于爱憎”的态度,“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彦和“务先博观”的阅读原则是“扼要之论,探出知音之本”。[9]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论良知的呈现(1)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