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忽视人脑的“可思”。图像文化成为当代大众审美的视听享乐时尚,最大的负面影响则是当代大众思维方式的退化,成为被动思维和平面思维。而对文学经典的接受却必须深层领悟,掩卷长思,反复品味,这是思维的高级层次才具有的能力,被动接受的表层思维是无法达到的。
第四,崇高精神的追求。目前大众审美接受已趋于直观化、简单化以至低俗化,审美沦为一种消遣。人的快乐有快感和美感,即感官的快适与精神的愉悦,如果人把自己仅仅定位于前者,这是对人的一种降格。轻松中忘记了做人的追求,陶醉中淡忘了人生的意义,这样的审美其意义在哪里呢?!这与我们现代国家公民素质的要求极不相称。人是需要振奋的,是不断追求希望的。“红色经典”塑造的系列英雄形象和劳苦大众已成为文化的象征,他们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嫉恶如仇,坚忍不拔,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他们为全人类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艰苦卓绝、悲壮崇高的斗争和反抗,表现出了强烈的英雄气概、乐观精神、集体意识,这是人类崇高精神品质的升华。
当大众还沉迷于图像而不能迷途知返之时,一定要高扬文学经典的大旗,让更多的人把审美趣味转移到文学经典的接受上来。当人们思维达到深层和丰厚,当主体意识得到创造性发挥,当崇高的精神追求激起人的责任感时,人们就不满足于浅层次的审美接受,就会对其提出质量要求,逐渐消除对文字阅读的惰性和对图像接受的依赖,审美趣味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发生转移,最终走出视听形象的误区。
文学经典审美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 、立足文本,进行对话
无论是在社会和学校,阅读经典文本,是对自身素质提升的追求,这对于提高整个社会大众审美水平具有关键的作用。所以进行文学经典的阅读是文学审美教育的最佳途径。现在有些著名高校已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从而在教学中重点加以实施,把当代的对话理论作为重要的方法维度,让读者与作者、与文本、与社会平等对话,给读者充分的阅读空间和自由,进行不同的体验和感悟。“这就是一种新型的互动式的科学研究,希图激起读者更大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其探索新问题的兴趣。”⑤从学校的文学审美教育而言,经典阅读对学生尤为重要。学生正值成长期,从繁华的影像世界走向厚重的经典阅读,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艺术品味、审美趣味和精神境界。当他们走向社会,其阅读精神会一直伴随着自己,影响着他人,这是现代启蒙的要求。在文学教育中一定要加大经典作品阅读的比例,注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经典作品的世界中进行对话。每次阅读对话的视角、方式、目的等都是需要教师设计引导的。
其一,注重经典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艺术价值是建构文学经典的基础,一部艺术作品必须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和价值。否则的话,就不可能达到艺术的真实,更无法上升到艺术的境界,必然不会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更不能与读者产生心理共鸣。纵然打着文化理论的旗帜,也最终不能成为相对稳定的文学经典。
文学经典以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丰厚的哲思意蕴形成了文学的最佳建筑,具有了文学的无限生成性和潜在性特点。创作主体在作品中构建“博大的阐释空间”,留下了“空白点”,接受主体必须不断对话才能填补这些“空白”,从而获得新的审美意象,挖掘新的审美意蕴,产生一种既在作品之内又在作品之外的审美享受。
其二,挖掘经典作品的人文精神。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写人的,最终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文学经典是这一理念的最高体现,必然开拓:文艺这一绿色园地,张扬人文精神,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所以,才能够具有超越某种历史语境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具有“永久的魅力”。
经典作品包涵着正确的评价和选择,努力塑造具有健全高尚性格的人,满足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诉求,构建和谐理念,张扬和谐精神,努力提升人的开拓精神、乐观精神、奉献精神,充分发挥人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文学经典审美教育“人学到心学”的必然途径。
二、借助图像,张扬自身
图像文化的流行,应该看到其一定的社会根源和群众基础,因为它确实以一种轻松的方式为大众提供了娱乐,这与当前快速紧张的生活节奏形成了互补。视觉图像之所以为人众接受,有其自身的优势:第一,直观性。图像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为接受带来了极大的感官享受;第二,生动性。图像形象、人物的语言动作,以色、声和光传达出来,能把观众和读者带入一个真实的情境中,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三,客观性。图像形象的传达是客观确定的,无需再度创作和中间转换,似乎不用费神就可以享受,真正体现出审
美的娱乐性;第四,普及性。对图像形象的接受,不受主体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具有接受的便利性。它们最大限度地制造和实现了人们的视觉欲求,可以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性别的人所接受。
“图像转向”这是一种新的文化趋势,图像的霸权已经势不可挡。当更多的文学经典似乎都是借影视得到更大更广的传播时,我们首先应肯定文学自身。正是文学经典的魅力才使相应的影视作品叫响,文学是影视成功的前提。同时,也不能完全排斥或贬低图像文化,应该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勇于接纳融合,依据其必然性的优势达到对文学的张扬,这是我们立足文学经典,正视现实最明智的选择和最应有的态度。进行文学经典审美教育,立足文本阅读的同时,应该让图像形象为其服务,作为接受的辅助工具和手段。
在第七次文代会和第八次作代会上,胡锦涛同志说:“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证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文学经典的审美教育正是努力实践这一理念,为一个民族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让我们把文学与审美融合,把经典与教育互动,进行生命的对话,正视图像时代,张扬文学经典,努力发掘文学经典审美教育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让民族的文学经典得到更好的接受与传承。
注释:
①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说:“三极彝训,其书言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认为经典就是承载这种道理和训导的各种典籍。
②方忠:《论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
③转引自茂莱:《电影化的想象——作家和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版,第289页。
④朱国华:《电影:文学的终结者?》,《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
⑤曾繁仁:《试论文艺美学学科建设》,《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2期。[作者单位:大同大学中文系]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