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图像时代文学经典的命运与美育意义(1)

2015-01-15 01:06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图像时代文学经典的命运与美育意义(1)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一个民族的文学经典代表着一个民

 

   一个民族的文学经典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对不同民族文学经典的接受与传承,是对民族性的张扬和全球化语境下民族间的对话与交流。

    什么是文学经典?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关系到文学的定位、选择,决定文学史的编撰,关系到文学教育、文学接受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解决。这一回答在理论研究中各有表述:“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特别是作品)。”①“文学经典指的是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深具原创性的文学作品。”②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说:经典作品是“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本文从审美教育的角度界定,认为文学经典是指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和当代存在性,能不断与读者对话并带来全新发现,让读者在审美静观中充分体现主体价值的文学作品。

    文学经典的现实命运

    文学经典能极大地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开掘主体的价值。然而,其当代命运却是非常尴尬的:

    其一,受到漠视。在书写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文学作品曾是知识阶层的主要接受对象和大众的消遣对象。然而,随着图像的转向,文字长期独霸传播手段的地位从根本上被动摇了,文学传播与接受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读者由传统的阅读接受转变为“读图”、“看图”的接受,手捧名著废寝忘食的阅读现象似乎已淡出我们的视线。于是“文学终结”也被提了出来,一些文学人也积极响应。美国作家亨利?米勒说:“电影是

    一切手段中最自由的,你能用它来创造奇迹。确实,有朝一日电影取代了文学,不再需要阅读,我会举手欢迎的。你能记住影片里的面孔和手势,你在读一本书时,却永远无此可能。”③

    其二,遭遇蔑视。在文学接受作为主导地位的时代,大众阅读文学经典具有一种崇高感、神圣感,有一种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追求。然而,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文坛上“大话”文艺思潮兴起,其最大的特点是对经典的改写、戏仿、拼贴、蔑视、嘲弄、亵渎,以此颠覆和戏弄传统或现存的经典话语秩序以及其深层内蕴:美学价值、道德规范和文化意义。目前,在当代大众消费心理与叛逆欲望趋使下,一切构思和设计都是建立在犯规性愉悦上,冲击现存世界各种界限的认识,只要带来赏心悦目和开怀畅笑。尊贵的文学经典在一群顽童的戏谑之下疲软萎缩而失去招架之势。

    其三,被人轻视。现代社会,多种文化兴起,文学经典的命运被文化紧紧地握在手中。任何一种文化都打造经典:一方面,新的文化现象和理论造就了一批新的文学经典;另一方面,又把矛头对准传统的文学经典,破坏性地进行审视、阐释和解构以昭示其新的“话语魅力”。在各自的规范和标准之下,文学的经典性或随之涌现,或倏然失去,此起彼伏。当然,文学经典需要不断地建构,随着文化历史语境的变化也会变化,一定时代的文学经典难以一劳永逸而永久性地存在。但是,文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经过相当漫长的时间检验和历史的积淀提炼而成的,被后代反复品读,成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历史文明的象征,必然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相对的稳定性,不是能够仅仅依据某种文化现象就可以造就或否定的。

    其四,借助图视。近来,由《红岩》改编的《小萝卜头》电子游戏备受小朋友的青睐,似乎文学经典沦为必须借图像传播的地步。许多文学经典作品都是通过电视或电影得以极大的传播,发行量剧增。原来纸质的文本已成为电子文本,电子文本给大众接受带来了便利性、快速性、经济性,这是纸质文本绝难满足的。所以不免有研究者发出感叹:“文学的黄昏已然来临”;“在此语境压力下,文学家能够选择的策略是或者俯首称臣,沦为电影文学脚本的文学师,或者以电影的叙事逻辑为模仿对象,企图接受电影的招安,或者以种种语言或叙事实验企图突出重围,却不幸跌入无人喝彩的寂寞沙场”④。文学经典审美教育的文化意义

    文学经典的审美教育是以文本为基点,以审美为核心,以教育为目的,对人审美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审美静观的培养。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提出“虚静”的概念:“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这是针对作家创作状态而言的,但给今天的审美提供了借鉴。与影视艺术的声色光截然不同,文学本身是静态、内敛的艺术,它是一种个人性的精神活动,文学阅读者享受这项精神娱乐时,只需要保持一种宁静的心情与文学对话。文学经典是能够被重读,始终与读者进行对话并带来全新发现的当代存在。这是一个静读的过程,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它能够营造一种更鼓励人们思考和自我反省的文化环境,促成和提升审美静观和审美沉思的审美观念。这种境界是其他艺术难以达到的。审美静观让阅读主体远离图像的喧嚣、浮华、排场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等,保持一种澄澈朗照的精神状态,不为外物所干扰,保持独立自足,享有极大的能动性、自由性和超时空性。现代社会需要这样的审美静观的精神生活,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交流。

    第二,审美情感的提升。日常生活审美化仅仅触及人的感觉,很少触及人的感情与心灵。感觉的美是表层的,情感的美才是深层的。文学经典充分表现了作家的人生理想和审美情感,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深刻的理趣、丰富的想象、高超的描写,能使读者精神振奋,引起或轻松、或愉悦、或超脱、或悲哀等等的情感反映,感到极大的精神满足,从而获得真正的美的享受。文学经典审美情感的培养对日常审美是一种良好的引导,开拓了深层而丰富的情感美的空间,能够使大众审美由“感觉的美”上升到“情感的美”。

    第三,审美思维的深化。通过文学经典进行审美教育,对人思维的深化与发散有着开拓作用。在整个视觉文化中,以图像来表达意义,注重眼睛的“可视”,而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网络文化研究方法初探(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