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按照阅读目的不同,可将人类的阅读行为分为实用阅读和休闲阅读两大类。实用阅读指为满足某些现实的需要、回答某些特定的问题而进行的阅读活动,阅读的目标明确而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休闲阅读是以满足个人休闲旨趣为宗旨的阅读行为,其目的在于放松身心、追求精神的满足感,随意性较强。阅读的产生来自于文字,文字的起源是基于人类生活实际的需要,因而人类的阅读行为从其起源来看是具有明确目标的实用阅读。
1 阅读与教育:阅读是教育的主要方式
古今中外,阅读从来就是各类教育的主要方式。中国,“上学”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读书”。这种“读书”是有着明确的阅读目标的,其过程主要是被动式、纪律式、自由有限式的阅读活动。
我国自古以来十分重视教育。商周时期已设有官学,贵族在学校学习礼、乐、祭祀、军事、文字等。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纷纷办学传授自己的学说。孔丘、孟柯、荀况、墨翟等都是办学卓越有成效的人。此时已有了一些重要著作,如《诗》、《书》、《春秋》、《大学》等。书是写在竹木简策上,制作与搬动不易,人们主要凭记忆参加学习,阅读主要采取诵读的方式。
汉代设立了官学——太学,讲授的主要是今文经学。此外,汉代设有鸿都门学、东观,分习辞赋、小说、字画和诸子百家、校勘经典;地方政府还有学、校、庠、序等不同层次的教育单位。另外还有由经儒大师传习经典的私学。由于书籍制作生产不易,口授笔录是汉代教学的主要方法,只有少数学者自己拥有图书。三国两晋时期,官学设立与汉代相仿,但已开始注重藏书,如两晋时的国子学中有大量藏书可供士族子弟阅读。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隋炀帝(公元606年)首开进士科举,以策试取士,按考试成绩来选拔官吏。这是中国历史上人事制度的重大变革。唐代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科举制度,使平民百姓都有了入选取士的机会,大大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调动了千家万户的积极性,除官府藏书外,私家藏书、读书也蔚成风气。如唐代读诗盛极一时,这也与当时科举需考诗赋有关。
宋代是我国民众教育大发展的时期,改革后的科举制度在选士用人上更为公平合理,这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同时图书制作技术的进步,藏书、读书之风从士大夫普及到民间,盛极一时。宋朝皇帝真宗赵恒甚至把读书推上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境界。
明清两朝,读书之风更盛。为应对科举及其八股文,学生不得不藏书以及读书。官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并举,士商子弟,多习于家塾、公私学校。教育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阅读活动生前活跃,由官吏、富商、士族发展到平民百姓。各省设有书院、书馆,士大夫在其中阐发学理、宣讲学术。书院有大量藏书供学生借阅。
近现代教育目标明确,平民化、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教育几乎惠及每一个社会成员,参与阅读活动和具有阅读能力的人大大增加了。学校教育的规范性进一步增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更为周密,教学讲义、课本、参考书更为全面和完善。学生的阅读对象品种更为多样,数量更为庞大,阅读范围更加广阔。但同时当代学校教育的目标更为明确,阅读的实用性进一步得到强化。
教育将阅读活动纳入计划、规范的轨道,阅读效果容易控制和达成。而阅读活动将教育与人联系起来,推动了教育目标的实现。历史上教育硕果累累的地方就是藏书、读书风气很浓的地方。按桑良至在《中国藏书文化》中所举,明清状元的地理分布虽然各地不一,但最多的地方在江浙一带,依次为苏州、吴县、杭州、绍兴等。这与藏书家的人士分布基本是一致的。[1]这进一步证明了阅读对教育的促进作用。
2 阅读与政治:阅读是治世的重要工具
阅读与政治的关系密切,影响着统治阶级政权的稳固。历代君王重视控制人民的阅读活动,试图通过控制阅读而控制人民的思想。统治者大力提倡某些图书的同时,又禁止某些书被阅读。如儒家经典被历代统治者吹捧,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因而为之皓首穷经。上世纪60、70年代,毛泽东的著作中国人几乎人手一册,至1971年印数达8亿册,除此之外几乎无书可读。下面,我们将从阅读与官修书、阅读与君王、阅读与官吏、阅读与禁书等方面考察这一问题。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