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就《水浒》“子母”、“母子”的意义解读看捕(2)

2015-02-21 01:06
导读:例3:王进为躲避高俅迫害,瞒过两个牌军,携母出逃。两个牌军怕免受牵连,去殿帅府首告:“王教头弃家出逃, 子母 不知去向。” 按:这里的“子母
 例3:王进为躲避高俅迫害,瞒过两个牌军,携母出逃。两个牌军怕免受牵连,去殿帅府首告:“王教头弃家出逃, 子母不知去向。”

  按:这里的“子母不知去向”是作者对“弃家出逃”所作的逻辑证明和补充。就作品的描写看,这两个牌军是“殿帅府差来伏侍”王进的,也可以说是王进的公务员,是两个地位卑微的角色。这样,向殿帅府这个高级衙门的长官报告自己首长“弃家出逃”这一干系重大的情况,他们必须慎之又慎,不能出丝毫差错。从作品上下文的描写看,这两个牌军作出王进“弃家出逃”的判断,主要是基于王进“当夜不归,又不见了他老娘”的事实。因此“子母不知去向”是“弃家出逃”的逻辑依据。同时,就作品提供的情况看,王进是高俅主要关注的对象,王进有母、其母尚存,这高俅未必知道,也不感兴趣。所以,两个牌军向高俅报告王进“子母”出逃,主要是报告王进跑了,但把王进母亲也跑了的事实捎带进去,一是为了说明判断的可靠性,二是为了准确描绘王进在逃的情形,即:王进不是独自出逃,他还带着一个老母。

  从例3的意义解读可知,我们是从上下文的联系入手,去捕捉特定的语言信息的。我们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内容往往互为因果、前后照应,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因此,从上下文的联系入手,细心品味不同内容之间的各种关系,是我们捕捉小说语言信息的第二条途径。例如:金圣叹说《水浒》“景阳岗勤叙许多‘哨棒'字,紫石街连写若干‘帘子'字等是也。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导,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从金圣叹的分析可知,《水浒》中看似闲笔的物事描写,往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内容以不同的作用引发故事的发生发展,使前后内容具有一种因果关系。“帘子”一般来说,只是寻常人家居家过日子的一个物件。但这“帘子”挂在武大家中,却不能作如是观。只因潘金莲向门前叉那“帘子”,手拿“叉竿不牢”,叉竿“失手滑将倒去,不端不正”,正好打在西门庆头巾上。这一打不要紧,于是便有后面无数故事的发生。因此,在《水浒》中,这“帘子”是寄寓着作家表达企图的不可或缺的艺术道具,作者用这张“帘子”遮掩一个风流绝艳、饮恨含冤、血雨腥风的艺术世界。一旦这“帘子”打开,西门庆和潘金莲的腌臜放荡、武大无辜屈死的呻吟、武二伸冤报仇的英勇无畏,便尽显读者眼底。

  例4:王进和其母在路一月有余,“忽一日,王进告诉其母:‘此去安府不远了,高太尉便要差人拿我也拿不着了!'子母二人欢喜”。 

  例5:王进从殿帅府回来,对娘说知高俅陷害之事,“母子”二人抱头大哭。

  按:这里的“子母”、“母子”的人物指称结构是作者根据生活常情而选用的结果。例4“子母二人欢喜”是王进与其母讲完已脱离危险之后,作者描述的一句话。在中国古代,女性是足不出户的,这样,女性的户外知识是欠缺的。王进母子从东京逃往延安府,其间隔山隔水,人生地疏。王母作为一个不出户的女性,她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故对到达那里绝不明白。因此,此处是王进先意识到脱离了危险,先心中高兴起来;然后告知母亲,引得母亲也高兴了。故:“子母二人欢喜”中的“子母”是作者依照生活常情,以欢喜这一心情在“子母”之间产生的先后营建的。例5是王进首次到殿帅府面见高俅,回家与母亲说明自己恐遭高俅陷害后,作者的一句描写。这里的“‘母子'二人抱头而哭”,实际上是王母先哭,随后弄得王进也哭了。在中国,“男儿有泪不轻弹”是人们崇尚的一种行为,王进作为一个英雄豪杰,是不可能动不动就流泪的,这里,他是见母亲为自己担心,看母亲可怜,才哭了。所以“‘母子'二人抱头而哭”的“母子”也是作者根据生活常情而选择的。

  对例4、例5的解读,我们是从生活常情入手的。我们认为,小说虽于史无证,属虚构的范畴;但其作为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其创作还是要不违普遍的事体情理,要遵循生活的逻辑,艺术地概括具有客观真理性质的生活经验。因此,从生活常情出发,充分调动多种知识解读作品,是捕捉小说语言信息的第三条途径。例如:在《水浒》第三十四回,宋江带花荣、秦明等投奔梁山,作者说宋江叫分作三队下山:“宋江便与花荣引着四五十人,三五十骑马,簇拥着五七辆车子,老小队仗先行。秦明、黄信引领八九十匹马,和这应用车子,作第二起。后面便是燕顺、王矮虎、郑天寿三个,引着四五十匹马,一二百人,离了清风山,取路投梁山泊来”。关于这段描写,金圣叹认为:“第一队有人有马有车,第二队有马有车无人,第三队有马有人无车。通共只十辆车,三二百匹马,三五百人,看他写得错综变化。”李卓吾认为:“只两三行内,将三队人马叙得如此变幻错落,即昌黎、欧阳得意古文,不为过也。”照金、李二人意见,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追求一种笔墨上的变化。当然,追求笔意的灵活是优秀小说家们所崇尚的;但我们认为,为了笔墨的变化,一味翻空出奇、卖弄玄虚,会因违背生活的逻辑,失却艺术上的真实。其实,这段文字是以一般军事撤退的原则来写的。当时,花荣、秦明、黄信反叛朝廷,大闹了清风寨,官军马上就会对他们进行剿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顺利地从清风寨转向梁山,宋江等假扮成收捕梁山的官军,分三队下山:第一队车马人俱全,是武装保护下的家属队伍;第二队有马有车无人,是武装保护下的辎重后勤队伍;第三队有马有人无车,是纯武装的断后队伍。这样退却的道理何在呢?(1)宋江等既是假扮官军转移,由于古代通讯发达,因此,越在前面越安全。家属队伍和辎重部队拖累较多,行军速度不快,不易摆脱追捕故应在第三队的掩护下先行。(2)由于他们假扮的是收捕梁山的官军,因此,让花荣、秦明、黄信等刚反叛朝廷的人物在第一队、第二队先行。在前进的途中,即使遇到军官,一是秦明等可能所遇官军头领相识,这样就增强了假扮的真实性。二是纵使他们与所遇的官军不认识,他们也可以凭借多年的行伍知识从容应付,进而骗过对方。相反,如让燕顺等满脸匪气的人物先行,则很可能会露出破绽。(3)燕顺、王矮虎、郑天寿本为清风山上强人。他们熟悉当地地理环境,凭借天险,杀人放火多年,官军对他们奈何不得。因此,让他们断后,纵使官军追来,也可以从容应付。

参考文献:

陈曦钟,侯忠义,鲁玉川。水浒传全评本 [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戴叔伦若干诗作辨伪补正(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