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左丘明“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考(1)(4)

2015-03-30 01:04
导读:不难看出,上文中“周公将与王孙苏讼于晋”本当紧承“周公阅与王孙苏争政”;“齐商人弑舍”亦应连在“昭公卒,舍即位”之后;“晋赵盾以诸侯之师
不难看出,上文中“周公将与王孙苏讼于晋”本当紧承“周公阅与王孙苏争政”;“齐商人弑舍”亦应连在“昭公卒,舍即位”之后;“晋赵盾以诸侯之师八百乘纳捷菑于邾”则应紧承“邾人立定公”,但皆因编者要依经立文而被各各截开,并分别插人解经文字“邾人来讨,伐我南鄙”、“六月,同盟于新城”、“有星孛入于北斗”等。经左氏的宰割,有许多叙事便不可避免地显得四分五裂,零乱不堪。  
又如:
僖公十九年《经》:“十有九年春,王三月,宋人执藤子婴齐。夏,六月,宋公、曹人、邾子盟于曹南。鄫子会盟于邾。已酉,邾人执鄫子,用之。秋,宋人围曹。卫人伐邢。冬,会陈人、蔡人、楚人、郑人盟于齐。梁亡。”
《左传》:“春,遂城而居之。宋人执藤宣公。
夏,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
秋,卫人伐邢……
冬,盟于齐,修桓公之好也。
梁亡,不书其主,自取之也。初,梁伯好土功,亟城而弗处。民罢而弗堪,则曰:‘某寇将至。’乃沟公宫,曰:‘秦将袭我。’民惧而溃,秦遂取梁。”
案:“春,遂城而居之”本与上年传‘梁伯益其国而不能实也,命曰新里,秦取之。’连为一传,而“初,梁伯好土功……民惧而溃,秦遂取梁。”则紧承其后。推测孔子《春秋》原文当为:“梁伯益其国而不能实也,命曰新里,秦取之。十九年春,遂城而居之。初,梁伯好土功,亟城而弗处,民罢而弗堪,则曰:‘某寇将至。’乃沟公宫,曰:‘秦将袭我。’民惧而溃,秦遂取梁。”很显然,这本是十分连贯的一段记事。左氏为什么将其割裂开呢?原来本年《经》末有“梁亡”之文,左氏为依经立文而将其割置于文末,并在前面插上了解经语:“梁亡,不书其主,自取之也。”以致前后重复,头绪零乱。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由此可见,在割裂孔子《春秋》而分年的基础上,为依经立文而重新排列史料,这是左氏“具论其语”的又一重要改造途径,姑称之为“凡例”之三。
“凡例”之四:插入解《传》语。
左氏除了对《春秋经》进行解释以外,还对孔子《春秋》的叙事文字也进行评论或补充说明,用前人的话来说,就是加上“解传语”。
如隐公元年书: “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临,故不书。惠公之薨也,有宋师,太子少,葬故有阙,是以改葬。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  其“公弗临,故不书”“ 不见公,亦不书”,皆承传而发。不过,其目的却为解经。经生迂儒往往吹嘘其为“《春秋》大义”所在的,但实际上多为谬说。
《左传》中还有一部分游离于叙事之外的“君子”的评论,情况较复杂。其中有些属于解经语,疑出自左氏。如桓公二年:“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惧,遂弑殇公。君子以督为有无君之心,而后动于恶,故先书弑其君。”据《左传》桓公元年的记载:“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事实应是先有好色之心“而后动于恶”。至于“先书弑君”,只是因为君比臣地位更重要而已。所以这段解经语,只能看作左氏的主观臆测。
但有的“君子曰”直接由史料改造而来。如文公二年关于“跻僖公,逆祀”的一段“君子曰”,在原史料中是“有司”之语(见《国语·鲁语》),有的学者指出:“这种体裁是先秦史家所共有”[1]。既然“君子曰”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那么孔子写《春秋》时,为了更好地“窃义”,借用“君子曰”的评论来突出表现他的政治观念是完全可能,并且是必要的。郑良树也认为“君子曰”“非后人附益”。 [2]对孔子作《春秋》推崇备至、并且以之为典范的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妨照了这种形式,只是把“君子曰”改成了“太史公曰”,很可能是在有意识地学习和模仿孔子的写作方法。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其五、左氏对孔子言行的插笔和后人续笔。
除了以上所述,在《左传》中,还有如“仲尼曰”“孔子曰”之类的议论。
如:“是会(指践土之盟)也,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
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言非其地也,且明德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这是孔子解释《春秋经》的话。它与前文并不衔接,分明是左氏为释《经》而插入。还有少量的“孔子曰”大约出自门人后学。
为了清楚地说明问题,兹将全书的“君子曰”“仲尼曰”“孔子曰”出现的情况列表统计于下:
“君子曰”(包括“君子谓”“君子以为”等)“仲尼曰”(包括“仲尼闻之曰”等)“孔子曰”(包括“孔子闻之曰”)
隐公(1——11年)11则
桓公(1——18年)4则
庄公(1——32年)6则
僖公(1——33年)9则1则
文公(1——18年)8则1则
宣公(1——18年)5则2则
成公(1——18年)8则2则
襄公(1——31年)23则3则
昭公(1——32年)11则12则
定公(1——15年)2则2则
哀公(1——27年)1则4则3则
合计78则25则5则

从上表可以看出,“君子曰”出现得最多,且主要出现于昭公以前。定、哀之后“君子曰”突然减少;相反,“孔子曰”则出现增多的趋势,这个变化,是耐人寻味的——定哀以后,对孔子及其门徒的记载较多,且文辞乏采,结构松散。笔者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前者出自孔子,而后者出自孔门后学之笔。这也是造成《左传》一直延续到孔子死后,写到了鲁哀公二十七年乃至战国初的原因。
《左传》中有部分叙事,特别是襄、昭之后,有出自左氏或后人增补之笔,它们拖沓松弛,而且有的甚至明显违背了叙事逻辑,露出了狗尾续貂的“马脚”。如:鲁昭公七年,记孟僖子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注:
[1]杨向奎《古文经学中的〈左传〉与周礼》,见其《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乙编五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2] 郑良树《竹简帛书论文集·论〈左传〉“君子曰”非后人所附益》,中华书局,1982年。
病不能相礼,“及其将死也,召大夫曰:‘……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故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事仲尼。”案昭公七年,孔子方十七岁,孟僖子岂能预见孔子成圣人?更何况,说与何忌当时尚未出生。把十几年后发生的,两个尚未出生的孩子的事预先插在这里,便显得十分悖理。所以,这一段文字只能是出自左氏或后学所为。
《左传》哀公以后有关孔子门徒的记载,拖沓乏味。如哀公十二年:“语及卫故,……子贡曰:‘卫君之来,必谋于其众。其众或欲或否,是以缓来。其欲来者,子之党也。其不欲来者,子之仇也。若执卫君,是堕党而崇仇也。夫堕子者得其志矣!且合诸侯而执卫君,谁敢不惧?堕党崇仇,而惧诸侯,或者难以霸乎!’”子贡的话,不仅罗嗦,而且以取“霸”为标的,这与孔子的思想大相径庭。风格亦有别于全书主体的洗炼精警,疑出于后学。
吕祖谦说《左传》“记管晏之事,则尽精神,才说圣人事,便无气象。”[注]其因正在于出自不同作者,前者出自孔子,后者出自凡庸之笔。识见有高下,文笔有优劣,相去甚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左传》的主体特别是“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的的史实出自孔子《春秋》,它本是“重行事”的纪事本末体。左丘明的“具论其语”,就是在存《孔春秋》之“真”(忠实保存原文)的前提下,依《经》立文,而形成了今天所见的编年体的《左传》。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注]: 
 吕祖谦《春秋左氏传续说》,十二卷卷首《纲领》,清刻本。

共4页: 4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龚自珍与今文经学(1)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