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现代文学研究综述(1)网(3)

2015-05-08 02:17
导读:本年度,中国现代文学文体研究中收获较大的是诗歌。骆寒超的《论中国新诗八十年来诗思路子的拓展和调控》(147),从新诗历史发展中总结经验与教训,
    本年度,中国现代文学文体研究中收获较大的是诗歌。骆寒超的《论中国新诗八十年来诗思路子的拓展和调控》(147),从新诗历史发展中总结经验与教训,把握其基本的走向,提出了对新诗宏观调控的必要性。陈旭光关于20世纪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象征主义的系列研究(148)、钟军红关于20世纪新诗批评的研究(149)、李蓉关于现代女性诗歌文体的研究(150)等,都是选择一个具体的切人点来对新诗进行整体性的观照,这使得对新诗发展历史的总结能够更为具体而深入。孙玉石和蓝棣之则不约而同地对新诗与中国传统诗歌的承传关系作了具有历史感的思考(151)。此外,周云鹏的十四行诗体的研究(152)、普丽华的现代长篇叙事诗研究(153)、杨四平的现代讽刺诗的研究(154)等,虽都是着眼于新诗局部研究的细致耕耘,但又无不与现代诗歌整体性研究的突破相呼应。就单个诗人的研究而言,研究李金发、穆旦、戴望舒、穆木天四位诗人的成果,无论在数量还是在研究内容的分量上都超过了往年。其中谢冕的《李金发及其象征诗对中国现代诗的影响》(155)、龙泉明、汪云霞的《痛苦的灵魂——论穆旦40年代的诗歌创作》(156)、王文彬的《论戴望舒晚年的创作思想》(157)、罗振亚的《戴望舒诗歌的特质情思与传达策略》(158)、孙玉石的《穆木天:新诗先锋性的探索者》(159)等论文,都颇有深度或新意。
    在小说研究方面,本年度成为热点的当推废名小说的研究。格非的《废名的意义》(160)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废名小说在文体、叙事方式上的多方面探索。刘勇的《废名小说的时间和空间》(161)则运用西方的叙事学理论,从细节分析入手,对作家作品进行深入解读,通过发现和辨析废名小说在不同阶段的问题特征和叙事方式,来揭示废名小说的独特艺术内涵。吴晓东的《背着“语言的筏子”——废名小说〈桥〉的诗学解读》(162)通过对废名小说《桥》的精细入微的诗学研读,颇有深度地揭示了这篇小说的神奇魅力。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散文研究方面,王兆胜的现代散文随笔和纪游散文的研究值得注意。他的《论中国现代随笔散文的流变》(163)抓取典型的现代散文随笔作家,理出了现代随笔的整体发展线索。黄科安的专著《现代散文的建构与阐释》(164),从“理论话语建构”、“文化类型剖析”、“散文诗学研究”、“文类考察”四个方面对散文的研究,“显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学趋向:散文批评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描绘和追踪,而是在艺术和学理结合层面上,对于散文作家主体和他们的文本的深层介入”(165)。
    戏剧研究一直是现代文学整体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社会科学辑刊》杂志本年度第1期以“百年话剧研究回顾与展望”专栏发表的一组有关戏剧研究的笔谈文章应予重视。董健在文中认为,百年话剧研究的回眸展望,应着重从找问题方面切入;他还明确提出,话剧研究要在现代意识、科学的戏剧学、戏剧史料学三方面进行补课。的确,这一年中除了几篇研究曹禺剧作的文章,如王列耀的《“罪”意识与中国现代戏剧悲剧观》(166)、刘艳的《曹禺:中国现代话剧的突破和超越》(167)等论文外,没有出现更有分量,能称得上突破的戏剧研究的成果。现代戏剧研究的深入,还有待来日。
    上述仅仅是我们对21世纪元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的匆匆一瞥,尽管可能挂一漏万,但我们还是感受到了世纪伊始良好的开端。这也使我们有理由期待来年的研究有更大的收获。


    (1)(11)(58)《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1期。
    (2)(73)(96)(116)(130)《文学评论》2001年第5期。
    (3)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版。
    (4)东方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5)大众文化出版社2001年4月版。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6)高旭东著《走向21世纪的鲁迅》,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82页。
    (7)葛涛《被剪成碎片的鲁迅》,  《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8期。
    (8)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9)王乾坤《在解释事件中创造事件》,《文学评论》2001年第5期。
    (10)《消除误读,还原鲁迅》,  《东方》2001年第9期。
    (12)(45)《齐鲁学刊》2001年第3期。
    (13)(14)(39)(98)(104)(107)《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3期。
    (15)《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6)《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7)林非《穿越时间隧道的光芒》,2001年9月20日《中国文化报》。
    (18)朱寿桐《研究作为精神资源的鲁迅》,《学术研究》2001年第9期。
    (19)陈漱渝《群策群力,精益求精》,《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7期。
    (20)《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2-6期。
    (21)《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1-3期。
    (22)(44)《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8期。
    (23)《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9-10期。
    (24)作家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5)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26)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4月版。
    (27)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
    (28)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
    (29)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9月版。
    (30)郭岭松《〈鲁迅全集〉从草创到成熟》,《纵横》2001年9期。
    (31)(32)《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10期。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33)(53)《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7期。
    (34)《纵横》2001年第10期。
    (35)《鲁迅:域外的接近与接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版。
    (36)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版。
    (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
    (38)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
    (40)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版。
    (41)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
    (42)(54)《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5期。
    (43)《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6期。
    (46)学林出版社2001年7月版。
    (47)(113)(117)(162)《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1期。
    (48)《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49)《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3期。
    (50)《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2期。
    (51)《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
    (52)《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55)《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9期。
    (56)《山东师大学报》2001年第4期。
    (57)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9月版。
    (59)孙玉石《新时期鲁迅作品研究断想》,《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7期。
    (60)见《复旦大学学报》2001年第2、3、4、6期。
    (61)以上各篇均刊于《福建论坛》2001年第4期。
    (62)(64)《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第1期。
    (63)《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1期。
    (65)《江汉论坛》2001年第1期。
    (66)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67)《文艺评论》2001年第5期。
    (68)《文艺评论》2001年第5-6期。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69)(70)(90)(94)(128)(166)《文学评论》2001年第4期。
    (71)上述各篇发表于《文艺争鸣》第1-4期。
    (72)《常德师院学报》2001年第2期。
    (74)《北方论丛》2001年第4期。
    (75)(149)《文艺研究》2001年第2期。
    (76)(91)《河北学刊》2001年第5期。
    (77)《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5期。
    (78)《贵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79)《文艺争鸣》2001年第6期。
    (80)(97)(122)(129)《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4期。
    (81)《东方文化》2001年第5期。
    (82)《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83)《济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84)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2月版。
    (85)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86)《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
    (87)《学术界》2001年第4期。
    (88)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版。
    (89)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版。
    (92)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9月版。
    (93)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95)(119)(121)(154)(157)《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2期。
    (99)《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00)《读书》2001年第12期。
    (101)(125)《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
    (102)《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第6期。
    (103)《河北学刊》2001年第3期。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105)《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106)(115)(147)《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108)《现代中国》第1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109)《河南师大学报》2001年第3期。
    (110)《上海文学》2001年第12期。
    (111)《苏州铁道师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12)《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6期。
    (114)《人文述林》第4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1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月版。
    (120)2001年10月23日《文艺报·文学周刊》。
    (123)《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24)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
    (126)《现代中国》第1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127)《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31)《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132)《齐鲁学刊》2001年第5期。
    (133)《齐鲁学刊》2001年第6期。
    (134)《浙江学刊》2001年第5期。
    (135)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版。
    (136)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8月版。
    (137)《读书》2001年第6期。
    (138)(139)《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4期。
    (140)《吉首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41)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142)《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3期。
    (143)《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5期。
    (144)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版。
    (145)北京出版社2001年3月版。
    (146)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
    (148)见《文艺研究》2001年第1期、《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1期、《浙江学刊》2001年第1期等。
    (150)《文艺评论》2001年第6期。
    (151)见《现代中国》第1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版)、《文学遗产》2001年第3期。
    (152)《鄂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153)《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55)《新文学史料》2001年第2期。
    (156)《中山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58)《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3期。
    (159)《文学评论》2001年第6期。
    (160)《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1期。
    (161)《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2期。
    (163)《学术月刊》2001年第1期。
    (164)海峡文艺出版社2001年6月版。
    (165)孙玉石为该著所作的“序”。
    (167)《戏剧》2001年第1期。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当代文学研究综述(1)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