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总而言之,唐朝皇帝是非常重视道教的。除了以上所述道士能迎合皇帝“贪生之心太甚”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士族,到了唐初虽已衰落,但还有相当的社会影响。李渊家族并非名门世家,为了提高其门第出身,便宣称自己是道教太上老君李耳的后代,借以把他们的统治说成是“奉天承运”。唐高祖对道教倍加推崇,并正式宣布:道一,儒二,佛三,从而确立了道教在唐朝的特殊地位。
佛教在教义上的优势,使道教难以匹敌。于是,道教就利用政治上的优势排斥佛教。武宗灭佛正是这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
道士赵归真对武宗灭佛起了煽风点火的作用。赵归真在敬宗时受到重视,武宗早就和他相识。李德裕曾劝武宗说:“臣不敢言前代得失,只像归真在敬宗朝入宫掖,以此人情不愿陛下父亲近之。”武宗搪塞道:“我尔时已识此道人,不知名归真,只呼赵炼师。在敬宗时已无甚过。我与之言,涤煩尔。至于军国政事,唯卿等与次对官论,何须问道士。非直一归真,百归真已不能相惑”。[2]603李德裕是武宗非常信任的宰相,但他不相信李德裕对赵归真的非议,而且赵归真在被文宗贬往岭南以后又被重用,可见,武宗重视赵归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武宗灭佛是从重用赵归真等道士开始的。《旧唐书》卷18上《武宗纪》载:“帝在藩时,颇好道术修摄之事。是秋(开成五年,840年),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于三殿修金籙道场。帝幸三殿,于九天坛受法籙。右拾遗王哲上疏,言王业之初,不宜崇信过当,疏奏不省”。武宗置之不理。会昌元年六月,武宗“以衡山道士刘玄靖为银青光禄大夫,充崇玄馆学士,赐号广成先生。令与道士赵归真于禁中修法籙。左补阙刘延谟上疏切谏,贬彦谟为河南府户曹”。[2]587武宗上台不久便两次贬谪上疏諫阻崇道大臣,还要度进士,明经两科的中举者或考生为道士,可见,他崇道进了一步。后来在会昌三年夏,武宗又“敕召国子监学士,及天下进士及第、身有学者,令入道教,未有一人入其道者也”。[8]178所以此事在众人抵制下才不了了之。
会昌二年十一月,(武宗又)以道士赵归真门两街都教授博士。[12]1017三年五月,在讨伐反叛企图半割据的藩镇泽潞前夕,武宗又“筑望仙观于禁中”。[2]595“是年修望仙楼及廊舍,共五百三十九间”。[3]7958在大战前夕和大战之际大兴土木修望仙楼观等,想必是欲祈求道教神袛的保佑。三年五月起,河北道潞府刘从諫之侄刘稹等反。为破潞府,武宗“敕召道士八十一人,又于内里,令作九天道场。于露处,高垒八十张床,铺设精彩。十二时行道祭天尊,干脯酒肉,用祭大罗天。四月一日起首,直到七月十五日为终期”。[8]176会昌四年二月,武宗“驾幸左街金仙观,是女观。观中有女道士,甚有容。天子召见入意,敕赐绢一千疋。遂宣中观令修道观,便通内,特造金仙楼。其观本来破落,令修造严丽,天子频驾幸”。[8]177
会昌四年,“以道士赵归真为左右街道门教授先生。时帝志学神仙,师归真。归真乘宠,每对排毁释氏,言非中国之教,蠹耗生灵,尽以除去,帝颇信之”。[2]600四年四月,谏官李德裕等谏阻武宗好神仙、宠幸赵归真,武宗不理睬。唐武宗还“向后驾幸左街兴唐观,是道士观,又赐千疋。特令修造铜铸圣容,作圣容当壮严齐绝”。美国赖肖尔认为,这里的“圣容”指铸造武宗自己的塑像,并安放在观里供奉。会昌五年春正月,武宗“敕造望仙台于南郊。时道士赵归真特承恩礼,谏官上疏,论之延英殿。”武宗仍然一意孤行。在武宗崇道思想与日俱增的情况下,道教利用其对皇帝的影响来排斥佛教是很自然的事情。武宗灭佛正是这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的结果。[14]
《旧唐书·武宗纪》说:“归真自以涉物论,遂举罗浮道士邓元起有长年之术,帝遣中使迎之,由是与衡山道士刘玄靖及归真胶固,排毁释氏,而拆寺之清行焉。”这都说明武宗要求长生的愿望十分迫切,从而使他相信道教,排斥佛教。所以在道士们的影响下,排佛拆寺流僧的运动兴起。宰相李德裕等也率百官上徽号曰“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皇帝”。这一徽号既迎合了武宗崇道排佛之心,也表达了他们的反佛之意。《资治通鉴》说:“尊号始无‘道’,中旨令加之。”胡注曰:“是时帝崇信道,故旨令群臣于尊号中加‘道’字”。[3]8031
会昌三年(842年)十月,武宗即有敕下:凡有违犯佛教清规戒律的僧尼,必须还俗。敕文还规定:有财产的僧尼,要没收其财产,不愿被没收者,必须还俗为两税户。很明显,这是政府与佛教在经济上发生利害冲突的反映。另外有一名为眩玄的僧人自称可做“剑轮”,并谓可领兵打败回纥。结果他做“剑轮”失败,武宗将其斩首。此事更促使了武宗灭佛的决心。
会昌四年正月,中书省奏定断屠日,武宗下敕:“斋月断屠,出于释氏,国家创业,犹近梁、隋,卿相大臣,或沿兹弊。正月以万物生植之初,宜断三日。列圣忌断一日。仍准开元二十二年敕,各断三日,余月不禁”。[2]610据《唐大诏令集》记载:“武德二年正月诏:自今以后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凡关屠宰杀戮,网捕畝猎,并全禁止。”知,唐朝原定于三长月(正月、五月、九月)不杀生,是以佛家律法而定,现在改为三元日即正月、六月及十月之十五日断屠,则是按道家之规定。[8]165时至三月,武宗又敕令不许供养佛牙,同时敕代州五台山、泗州普光王寺、终南山五台、凤翔法门寺等处有佛指亦不许供养,如有违反,送一钱者杖脊20,僧尼受钱者例同,结果这些佛门胜地被弄到了“绝人往来,无人送供”的境地!日本僧人圆仁对于这些情况曾作了详细的记录:
今上偏信道教,憎嫉佛法,不喜见僧,不欲闻三宝。长生殿内道场,自古以来,安置佛像经教。抽两街诸寺解持念僧三七人番次差入,每日持念,日夜不绝。今上便令焚烧经教,毁拆佛像。起出僧众,各归本寺。于道场内安置天尊、老君之像,令道士转道经,修练道术。国风:每年至皇帝降诞日,请两街供奉讲论大德及道士于内里设斋行香。请僧谈经,对释教道教论义。今年只请道士,不请僧也。看其体色,从今以后,不要僧人入内。道士奏云:“孔子说云:‘李氏十八子昌连未尽,便有黑衣天子理国’。臣等窃惟黑衣者,是僧人也。”皇帝受其言,因此憎嫌僧尼。意云:“李字十八字。为今上当第十八代。恐李家连尽,便有黑衣夺位欤?”功德使帖诸寺:“准敕:不许僧尼街里行,犯钟声。若有出者,事须诸寺钟声未动已前,各归本(寺)讫。又不许别寺宿。若有僧尼街里行,犯钟声,及向别寺宿经一夜者,科违敕罪。”到七月十五日,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供养。诸寺作花:腊花鉼、假花果树等,各競奇妙。常例皆于佛殿前设供养,倾城巡寺随喜,甚是盛会。今年诸寺铺设供养胜于常年。敕令诸寺佛殿供养花药等般到兴唐观,祭天尊。[8]176
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对佛教限制愈严,对道教尊崇愈高,这二者是同步的。另外,唐武宗还对这些地方的僧尼进行检查,凡“无公验者,并当处打杀,具姓名闻奏”。还严格限制僧尼的自由。不久,武宗又有敕下:“令毁拆天下山房蓝若,普通佛堂,义井材邑斋堂等,未满二百间不入寺额者。其僧尼等尽勒还俗,充入色役。”九月,泽潞既平,天子人士银台楼上看大笑曰:“昭义已破,今未除者,唯是天下寺舍,兼条流僧尼都未了,卿等知否”?[8]179这就一语道破天机,毁佛是既定之政策,所以一直未能采取过激行动,是因为有所顾忌,现在内忧外患都不复存在,故佛教之大灾难便到来了。
会昌五年(845年)三月,又开始了更大规模的灭佛。武宗先后下敕,禁止天下寺院置庄园,并责成检勘天下寺舍奴婢多少,兼钱物、斛斗、迟段,一一登记造册闻奏,长安诸寺由两军中尉检勘,诸州府县则委中书门下负责,这是毁佛做的准备工作。随之便宣布诸寺钱物、兼货卖奴婢的赎钱,予以充公,“拟充百察奉科”,又下敕令天下僧尼四十岁以下者还俗,递还本贯。就在这时,又出现这一情况:武宗责问道士,为何几次都未见一人成仙?道士没法解释,只好诿过于佛教,说:“缘中国佛教与道教并行,黑气越着,碍于仙道,所以登仙不得。”武宗竟信以为真,毁佛愈加严厉,遂下诏僧尼五十以下尽勒还俗,进而依年岁、戒行及祠布牒之有无,分为数起,次第还俗。到五月,京城僧尼条流殆尽,每寺惟留三纲检理财物,及事毕亦令还俗。就连外国僧人也不例外,如天竺僧人难陀、宝日、日僧圆仁等,也因没有祠部文牒,勒令还俗遣返,同时令僧尼不服还俗者,科以违敕罪,当时决杀。这些都是圆仁在京师目睹的情况。地方上推后数日,情形也当和长安大致相同,我们仍然可以从圆仁记中找到证据:是年六月,圆仁行至泗州,目击了普光王寺庄田、奴婢、钱物尽被官府没收的情景,时“寺里寂寥,无人束往。州司准敕,欲拟毁拆”,行至楚州,因怕被科以违敕罪,圆仁忍痛扔掉身携带的佛经及佛像,行至扬州,见城里僧尼正裹头,递归本贯,拟拆寺、金钱物、庄园、钟等送官府收检。
七月,下敕并省天下佛寺。据《资治通鉴》卷247:秋本月,敕上都、东都两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三十人;天下节度观察使治所及同、华、商、汝州各留一寺,分为三等,上等留僧二十人,中等留僧十人,下等留僧五人。余僧及尼并大秦穆护,祆僧皆勒归俗。寺非应留者,立斯令所在毁撤,仍遣御史分道督之。财货田产并没官,寺材以葺公廨驿舍,铜像、钟磬以铸钱。
至此,毁佛达到了最高潮,不久又将僧尼改隶鸿胪寺,八月下制通告全国。
我们可以看出,在会昌毁佛的过程中,道教一直被尊宠并相伴随,而且佛教毁之愈严,道教尊之愈高,表现出唐武宗对佛教的强烈地厌恶。虽然在拒纳谏言时,武宗说了这样的话“朕宫中无事时与之读道涤烦耳。至于政事,朕必问卿等与次对官,虽百归真不能惑也”。[3]8000但事实上他不但被赵归真所“惑”,而且“惑”得厉害,以至于毁佛政策上,态度表现出如此得强烈。
通过以上内容分析所见,唐武宗时佛道之间的矛盾达到了非常尖锐地程度。同时,唐武宗迷信道教,已助长了道教势力的发展,从而使道教势力趁机诬陷佛教,挑衅佛教。道教的教义言论不但迎合了武宗实施灭佛的政策,而且让唐武宗对佛教痛下杀手。这才是武宗灭佛的社会大气候。可见,佛道斗争是武宗灭佛的主要原因。
共4页: 3
论文出处(作者):张 毅 渭南师范学院 历史与文化传播系,陕西 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