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全球化与文化差异:对于跨文化知识状况的思考(4)

2015-08-30 01:11
导读:在第三次知识共同体的讨论中,一位来自日本的参加者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知识共同体为什么要在中国和日本之间进行对话?这是否局限性太大? 局限
  在第三次知识共同体的讨论中,一位来自日本的参加者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知识共同体为什么要在中国和日本之间进行对话?这是否局限性太大?
  局限性当然是不言自明的。问题在于,这种局限是否真的可以避免,假如它难以避免,那么是否可以转而变成我们深入问题的有利条件?
  在日益扩大的文化接触中,越来越多的交流发生在多种文化之间。知识共同体的多数参加者都有参加这种多文化交流的经验。在这样的交流中,有一个基本的问题很难加以解决,那就是语言问题。通行的办法是使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这的确使交流的技术困难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缓解,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另一个非技术性的困难,那就是要求与会者懂英语。这种先决条件相当程度地影响了参加者的素质,因为尽管使用英语者的情况千差万别,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一部分熟练使用英语的知识分子有可能是不真正"在地"的,就是说,他们并不能够深入本土的复杂状况,而是依靠那些相对抽象的通行概念来思考和表达。于是,一个尴尬的局面有可能出现,那就是这种跨文化交流不可避免地要依靠相当一部分的"自由人"来完成,由于英语的使用所带来的限制,这种交流很可能过滤掉文化冲突中最棘手的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往往要依靠母语来表达。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真正的以异文化为媒介的跨文化必须发生在某一文化之内,摆脱母语的尝试所带来的局限性可能并不小于使用母语所造成的局限性。尽管我们可以在理论上设想一个使用英语传递本土复杂状况的理想状态,但是这种状态似乎从未出现过。出于上述考虑,我们坚持知识共同体的讨论必须使用与会者的母语,配以同声传译。这样做的理由是为了扩大能够与会者的范围,选择深入本土问题又具有国际视野的对话者,使文化冲突与跨文化交流得以在较深的层面展开;尽管翻译的问题因此凸现了它的局限乃至危险性,但是至少使用母语的讨论者本身可以自由地采用母语的思考方式,而对于母语文化自足性的冲击,则首先来自另一种语言的使用者。当然,这样做必然牺牲另外一个范围,亦即假如使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时可以同时呈现更多区域内问题的视野。这也就是引起争议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只能在中国和日本学者之间进行,为什么不可以有更多国家的知识分子参与?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借助于英语进行的跨文化交流与使用各自母语进行的跨文化交流,究竟能够碰撞出怎样不同的问题意识?这一饶有兴味的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追问。至少就表面状况而言,英语交流似乎可以在感觉上使一些人缩小距离感,增加"国际"感觉,但是这种情况也完全与个人经验有关,无法抽象判断;使用母语的跨文化交流,一般而言比较容易增强文化距离感,更容易使人产生文化差异和族性差异等等潜意识联想。关于文化代表权与自由人可能性的问题,比较容易发生在使用母语进行的跨文化交流状态中,特别是"代表母语文化的还是自由人的"这样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与本土语言的作用直接相关。事实上,差异不仅存在于"本土的还是国际的"这样两极之间,它也存在于一种文化之内或者多种文化之内。在使用母语交流的时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最容易被意识到,基本对等地看待文化之内的差异和文化之间的差异的思考方式反而会被遮蔽;换言之,突破国家本位的框架思考寻找各个区域之间的相通课题,或者反之,寻找状况之间的差异,显然易于受到母语的干扰。那么在使用英语进行的跨文化交流中,是否有可能凸现这样的差异呢?当然,上述分析是在非常表面的意义上进行的,实际情况远非如此简单,然而,我们对于这样的问题是否忽略得太久了?
  在知识共同体的四次讨论中,都有韩国学者参加。但是由于技术性原因,他们不得不使用中文或日文。尽管韩国的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被纳入了讨论,但是中、日、韩三国知识分子对话的局面并未形成。这不是我们所情愿的,但却是一个真实的状况。在此种情况之下,我们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对话的尝试;但是对话范围的局限不能等同于思考的局限,至少作为基本的设计,我们希望通过两国学者的对话触及某些可能是为更广阔的地域所共有的问题。

共9页: 4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中西之间:轴心时期文化转型的比较——以《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