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知识动力学与文化传统变革的三类契机(1)(4)

2015-10-08 01:16
导读:文献索引: Hans-Georg Gadamer,1975,《Truth and Method》,2nd ed.,English translation by Garrett Barden and John Cumming,London: Sheed and Ward. Howard Gardner,1985,《The Mind’s
文献索引:

Hans-Georg Gadamer,1975,《Truth and Method》,2nd ed.,English translation by Garrett Barden and John Cumming,London: Sheed and Ward.

Howard Gardner,1985,《The Mind’s New Science: A History of the Cognitive Revolution》,Basic Books.

Habermas,1992,《Postmetaphysical Thinking: Philosophical Essays》 ,English Translation,MIT Press.

G.W.F. Hegel,1807,“preface”,《Phenomenology of Spirit》, English edition by,Continuum Publishing Company,1990.

Immanuel Kant,1800,《Logic》,translated by,Robert Hartman and Wolfgang Schwarz,Dover Publications,1988.

George Herbert Mead,1912,“the mechanism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Psychology, and Scientific Methods, vol. 9: 401-406;pp. 288-295,Louis Menand,ed.,《Pragmatism: A Reader 》,Random House,1997.

George Herbert Mead,1927,“a constrast of individualistic and social theories of the self”,paper collected in 《Mind, Self, and Societ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4.

George Herbert Mead,1934,《Mind, Self, and Societ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ouglass North,1990,《Institu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rthur Schopenhauer,1813,《On The Fourfold Root of the 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Open Court Publishing,1974.

Jean-Paul Sartre,1943,《Being and Nothingness: A Phenomenological Essay on Ontology》,English translation by,Hazel Barnes,Simon & Schuster,1956.

汪丁丁,2001a,“从读书的捷径说到叔本华的认识论”,为《读书》2001年 作。

汪丁丁,2001b,“符号交往的经济学”,《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即 将发表。

汪丁丁,2001c,“人际交往,观念创新,与研发风险”,已投《中国社会科 学》审阅,2001年发表。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汪丁丁,2001d,“探索面向21世纪的教育哲学与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 研究》2001年第1期即将发表。

汪丁丁,2001e,“语言的经济学分析”,已投《经济研究》审阅,2001年发 表。

汪丁丁,2001f,“走向21世纪的经济学方法论”,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汪丁丁,2000a,“注意力的经济学描述”,《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

汪丁丁,2000b,“新观念的生产过程”,已投《战略与管理》,即将发表。

汪丁丁,2000c,“释梦百年”,《读书》2000年第8期。

汪丁丁,2000d,“知识,为信仰留余地”,《读书》2000年第2、3期。

年版「经济学方法论丛书」作“总序”,已收入自选集《走向边缘》,北京 三联书店2000年版。

汪丁丁,1999a,“螳螂自语”,《财经》1999年第4期,已收入自选集《走 向边缘》,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汪丁丁,1999b,“哈耶克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为《致命的自负》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中译本作的“序”,因特殊原因未能发表,已收入自选 集《走向边缘》,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汪丁丁,1999c,“自由---一段脚踏实地的叙说”,《天涯》1999年第1 期,已收入已收入自选集《走向边缘》,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汪丁丁,1999d,“死亡是选择的结果”,为《读书》1999年作,已收入自选 集《走向边缘》,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汪丁丁,1999e,“知识,经济,自由”,为《方法》复刊号作,后因刊物未 能复刊,发表于《战略与管理》,已收入自选集《直面现象》,北京三联书店 2000年版。

汪丁丁,1999f,“实践理性批判与批判实践理性”,《中国图书商报。思想 评论周刊》,已收入自选集《走向边缘》,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汪丁丁,1998a,“面向综合的时代”,《读书》1998年,已收入自选集《通 向林中空地》,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汪丁丁,1998b,“政治,人格,道德:一种字源学与生存论的阐释”,《方 法》1998年第10期,已收入自选集《走向边缘》,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汪丁丁,1998c,“知识过程与人生体悟”,《读书》1998年第4期,已收入 自选集《走向边缘》,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汪丁丁,1998d,“关于我们人类的下一个一千年”,为《读书》1998年作, 已收入自选集《回家的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汪丁丁,1997a,“知识是怎样产生的?”为《读书》1997年作,已收入自选 集《通向林中空地》,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汪丁丁,1997b,“演进,均衡,理性”,为《读书》1997年作,已收入自选 集《通向林中空地》,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汪丁丁,1997d,“和青年朋友谈自由”,《现代传播》1997年第6期,已收 入自选集《走向边缘》,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汪丁丁,1997e,“知识沿时间和空间的互补性以及相关的经济学”,《经济 研究》,1997年第6期,全文以标题“知识:互补性与本土性”发表于《中国社会 科学(季刊)》1997年冬季卷,已收入自选集《通向林中空地》,山东教育出版 社2000年版。

汪丁丁,1996a、1997c,“哈耶克扩展秩序思想研究”,第1、2、3部分,《 公共论丛》1996、1997年连载,已收入自选集《通向林中空地》,山东教育出版 社2000年版。

汪丁丁,1996b,“游戏,意义,知识结构”,《读书》1996年第9期,已收 入自选集《在经济学与哲学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汪丁丁,1996c,“连续性假设的社会科学含义”,《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1996年冬季卷,已收入自选集《在经济学与哲学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汪丁丁,1995,“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改革》1995年,已收入自选集 《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汪丁丁,1994,“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为香港公开进修学院《公民社会 及其前景》研讨会作的报告,已收入自选集《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5年版。

汪丁丁,1993,“再论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在上海三联书店中国经济学 年会的发言,已收入自选集《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又见于留美经济学会编《效率,公平与深化改革开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汪丁丁,1992,“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经济研究》1992年6期,已收入 自选集《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共4页: 4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民俗文化资源的现代化效应——天津妈祖崇拜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