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关于书名
《隋书·经籍志》“经部”之“《春秋》”类载:[2]
《春秋左氏解诂》三十卷(贾逵撰)
《旧唐志》载:
《春秋左氏传解诂》三十卷(贾逵撰)
《新唐志》载:
又《解诂》三十卷
此三书实同为一书,然而前后书名却不尽相同。与《隋志》比较,《旧唐志》增一“传”字,《新唐志》则承前直接简省为《解诂》(关于承前简省书名,详见后面叙述)。同样的情况,又如:
《隋志》载:
《春秋三家经本训诂》十二卷(贾逵撰)
《旧唐志》载:
《春秋三家经训诂》十二卷(贾逵撰)
《新唐志》载:
《春秋三家训诂》十二卷
同为一书,与《隋志》相比,《旧唐书》减一“本”字,《新唐志》减“经本”二字。以上例子,是同一本书的书名,在不同史志著录中,书名字数有增减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书名自身单独的变化。还有书名因涉注文而变化: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隋志》:
《春秋左氏长经》二十卷(汉侍中贾逵章句)
《旧唐志》:
《春秋左氏长经章句》三十卷(贾逵撰)
可见,同一本书,《隋志》在注中说明它的撰注体例(后简称“撰例”)是“章句”,而《旧唐志》却把这个撰例词附于书名之后,作为了书名的一部分,使同一本书前后著录时书名相异。
又《隋志》:
《春秋左氏传评》二卷(杜预撰)
《旧唐志》:
《左氏杜预评》二卷
这是把注文中撰注者掺入了书名,而使前后著录书名各异。又有书名字数单独增减变化和因涉注文而字数增减变化共存者:
《隋志》: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杜预撰)
《旧唐志》:
《春秋左氏传》三十卷(杜预注)
《新唐志》:
杜预《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
《宋志》:
杜预《春秋左氏传经传集解》三十卷
综上所述,可见同一本书在不同《史志》中著录时,书名有增字减字的情况,这样使得同一本书,在不同《史志》中著录时书名不尽相同,这反映了古书的书名并非很固定,而有着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3]至于该书最初本来的书名,是否就是最早著录它的《史志》中的名称,笔者认为恐怕也不一定。
《史志》著录书名还有简省例。有同一《史志》中因书名相同而承前全省者:
《旧唐志》:
《春秋谷梁传》十二卷(唐固注)
又十二卷(糜信注)
又十二卷(张靖集解)
《新唐志》:
虞翻注《国语》二十一卷
韦昭注二十一卷
孔晁解二十一卷[4]
《新唐志》: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贾逵《春秋左氏长经章句》二十卷
又《解诂》三十卷
《解诂》即《隋志》所录贾逵《春秋左氏解诂》,此是著者为同一人,承前《春秋左氏长经章句》而省“春秋左氏”四字;亦有著者不同而承前省者:
《新唐志》:
京相璠《春秋土地名》三卷
王延之《旨通》十卷
顾启期《大夫谱》十一卷
李谧《丛林》十二卷
崔灵恩《立义》十卷
据《旧唐志》,所省书名分别应为《春秋旨通》、《春秋大夫谱》、《春秋丛林》、《春秋立义》,此处京相璠以下四书均承前《春秋土地名》而省去“春秋”二字。
从以上可知,同一部书,在不同史志中著录时,书名可以不尽相同。这是今天我们在使用史志目录时应当注意的。
2、关于撰注者
《隋志》(其中“集部”除外)著录通例,首列书名,次列卷数,而置撰注者名于注文中,撰著者名前冠以时代和官衔,失去撰注者名则不注,如:
《春秋经》十一卷(吴卫将军士爕注)
《春秋义略》三十卷(陈右军将军张冲撰)
《春秋左氏义略》八卷
《旧唐志》一仍《隋志》,首列书名,次列卷数,置撰注者名于注中,但撰注者名前不再冠以时代和官衔,如:
《春秋经》十一卷(士爕撰)
《新唐志》则乱无体例,既有置撰注者于注中者;又有冠撰注者名于书名前者,且撰注者名和书名之间有时加“注”、“集”、“集传”这种撰例词,有时却又不加;还有把撰注者名置于书名和卷数之间者,如:
3、关于注文
姚名达在《中国目录学史》中,总结《汉志》著录书名卷数后的小字注文内容有七类:一是介绍书之撰人,二是解释书之内容,三是说明书之来历,四是记书之篇目多寡,五是断定书之存佚,六是补注书之撰人,七是判定书之时代及真伪[8]。《隋志》注文继承了《汉志》的体例,但又有所变化,内容包括: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共3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