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享虐与权力——对文艺作品暴力现象的透析(1)(3)

2015-10-20 01:06
导读:(二)心理成因及本质 享虐与命令:我们从小就习惯于接受命令,我们的教育有一大部分由所谓的教育构成,而我们成人生活的每时每刻似乎也混杂着命
 (二)心理成因及本质
  享虐与命令:我们从小就习惯于接受命令,我们的教育有一大部分由所谓的教育构成,而我们成人生活的每时每刻似乎也混杂着命令。“命令最古老的有效形式是逃跑,它由一种更强大的动物强加给另一种动物。”(26)“逃跑的命令是命令之源,它最原始的形式发生在两种不同的动物之间,其中一种动物威胁着另一种。这两种动物之间有着巨大的权力差别。”(27)
  最古老的命令显然是死刑判决。其中不免充斥恐惧及威胁,维护及执行真正的死刑判决使我们永远地害怕命令。而这种恐惧及威胁成为一种致命的“蛰刺”附着于服从命令的人体内。我们毫无条件的服从命令出于对强权的本能恐惧,在施刑的过程中表现出热衷与执着则是因为只有主动参与了施虐才能将对命令的恐惧转施到受刑人身上。受刑的人则会为每一次行刑的命令而恐惧焦灼。一个人由于体内充满“蛰刺”,以至于不再对任何东西感兴趣只对“蛰刺”表现出兴趣。小说中所有的行刑者全是一个心态,只对命令和刑罚本身表示关注,受刑人的表情与肉体全成为虚化之物,包括文革时期无论是吃人还是将人批斗致死的暴行恐怕也都来自对“蛰刺”极欲摆脱所呈现的施虐兴奋。既然命令会产生“蛰刺”让心灵扭曲,作为命令制造者的统治者对命令的恐惧就极为集中,所以他会想方设法摆脱内心隐藏的“蛰刺”,同时防止承受命令人的报复而越发残狠起来,最终表现为自大狂及迫害狂。在刑罚场景中,如果说刽子手是作为君权命令的个人承担者,围观者则是命令的群体承担者,二者是不同的。对于活着的人而言,威胁永远不被遗忘,“刽子手和每个屈从于命令的人一样处于死亡的威胁之下,但是他通过亲手杀戮而摆脱威胁。他将可能降临在自己身上的命运马上传递出去,这样也就将凌驾在自己头上的最高指令给先执行了。”(28)刽子手被人以死相威胁。目的是为了让他杀戮,他屠杀他人从而使自己免受杀身之祸,他在别人身上唤起恐惧自己却没有这种恐惧之情。他屠杀的速度越快内心关于恐惧的“蛰刺”转移得越快,但是倘若一个以行刑为艺术的刽子手(如赵甲、红线),他本身已经在享受“蛰刺”的过程,就会表现出比一般行刑人更强烈的施虐倾向,更甚者会希望自己的后辈也继承这一艺术以完成“蛰刺”的完全转移。这是刽子手施虐心态的成因。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享虐与牺牲:相对于个人,群众是命令的集体承受者。埃利亚斯?卡内提是这样解释的:“一头狮子追逐一群羚羊,羚羊被它吓得一起逃跑,而一旦狮子逮住其中一只羚羊,它就会停止追捕,这只羚羊就是它的牺牲品……这只牺牲的羚羊给其他的伙伴们带来安宁。一旦那些羚羊发觉狮子得到了它要的东西,恐惧顿时烟消云散,它们从群体逃跑转而恢复到了通常的群居状态。”(29)所以在刑罚中围观的群众之所以享受观刑的场面无疑是源自相对安全的心态。他们也参与了将内心“蛰刺”转移给受刑人的行为之中。受刑人承受所有的“蛰刺”,他的恐惧体现在对命令的等待之中。受刑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蛰刺”的牺牲品。而倘若牺牲品开始享受等待命令的过程,不再表现出对命令的恐惧开始享受自己的从容带给行刑人的惊慌,并且让掌有制控权的人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的折磨效果而加大刑罚力度或惊慌失措从而使牺牲品产生凌驾于施虐者之上的快感时,牺牲品就由受虐者转变为具有受虐倾向的人,也就成为我们通常所讲的殉难者。这也是当权者极为害怕的后果。一旦牺牲品成为殉难者,民众中就会播下仇恨的种子,而对于当权者而言,他不得不对自己以外的任何人都怀疑,因为他是命令的发布者除他之外所有人都保有对他命令反冲的秘密。他为了维护命令而日益凶残。没有在受刑人身上转移“蛰刺”(因为当受刑人成为殉难者后,“蛰刺”不但没有完成转移反而遭到殉难者的精神阻挠反弹回来更益深重)的群众必会终因等待的恐惧积累对当权者仇恨的因子。当这种仇恨突如其来的爆发也就是我们所言及暴政必亡的原因。
  为什么我们会服从命令并且因为恐惧而极欲转移“蛰刺”表现出享虐的心理?当权者的命令之所以会让我们服从并恐惧是因为他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他占有我们的生命资源是极权的表现。正如狮子之所以猎杀羚羊是因为它有猎杀的能力,这种能力转化到出现国家的人类社会中自然表现出一种权力来。即猎杀能力→武力→权力。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享虐心理中施虐及受虐的表现正是对权力中征服及屈从关系的模拟,而肉体暴力的背后总会表现出对征服精神而产生的权力优越感。
  所以我们的文学作品中能呈现出的不外乎两种享虐场景:或者是用公开的酷刑和公开处决的仪式来捕捉肉体;或者以人们的灵魂作为教化的对象放置在“政治肉体”(30)中。这里的灵魂并非一种幻觉或一种意识形态效应而是某种现实的存在,是一种权力运作的结果。它不仅体现出这种权力的运作——刑罚,而且还体现出知识的指涉——教化。“这个灵魂是肉体的监狱”。(31)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施虐者与受虐者就是这样的灵魂,施虐者被驯化成杀人的机器,他们共同依附于刑罚制度,他们的存在价值只有借助杀人表演才得以显现。 而受虐者身上所体现的是被驯化灵魂的权力。更广义地说,“这种权力的对象是被监视、训练、矫正的人,疯人,家庭和学校中的儿童,被隔离的人以及被机器所束缚,工余时间也受监视的人。”(32)这也就是为什么刑罚消失以后,家庭之中父与子,夫与妻,社会中上司与下属,医生与病人存在施虐与受虐关系的原因。因为,君权社会虽然消失,刑罚也被监狱制度取代,但是只要人与人之间存在权力关系,依附于权力的享虐心理就不会消失。
  显然,惩罚(夺人性命)不可能将已发生的过错收回,那么严刑的意义就不在于剥夺生命而在于通过拖延死亡的过程制造痛苦让犯人悔不当初或痛不欲生来以儆效尤达到杀一儆百的目的以使围观者(群众)意识到君主的无上权力。所以公开刑罚并非伸张正义,因为覆水难收。公开极刑是为了极大彰显权力,如此就可以理解施虐与受虐倾向所呈现出的享虐主义心理。如果以正义为刑罚的尺度,享虐心理必然与正义有违,体现出麻木不仁、冷血残酷的非正义因素,表现出令人费解及反常的心理特点。但倘若以维护君权作为刑罚的根源,享虐心态就很容易理解:它成为权力报复的一种组成部分,由于参与了这种权力报复而获得一种分享君主权力的假想。而对生命的刑罚表现出的对生命价值的摧毁与践踏又使民众感到参与了君主的特权。在行刑过程中民众与君主是平等地观看受刑人的惨状。随着社会分工国家制度的完善、监狱制度的出台,人道主义口号的不绝于耳,君权社会的瓦解,公开刑罚被取消,君主权力被平等分给民众。这代表人类对个人权力的追逐不会因为文明的进化而有所收敛反而会因为文明的束缚而使这种权力欲望以一种隐晦而扭曲的方式呈现。人类在统一世界至高无上独裁的权力美梦被打碎了,所以开始退而求其次。君权的平等分散使得人类开始在有限领域中追求成为主宰者的可能。伦理关系中的家庭暴力、两性中的虐恋关系、文艺领域中的暴力倾向、日常交往的言语虐待全是个人权力欲望在过度压抑下所呈现的变态反映。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文明成就了人类也阉割了个人的权力。整个人类文明史中,从古至今一直都有一套强大的压抑个人权欲的机制,尤以中国为甚。古代是通过阉割(男)、裹脚女)、酷刑的震慑力,现代则是通过政治批判(附带身体折磨)和“道德谴责”约束压制与审判对个人权力的追逐者。
  它在成就社会理性的同时也促成每个人内心非理性情感的极度饥渴与膨胀,助长了人类阴暗品性的发展。个人权力的严重缺失造成当代社会人类精神处境的享虐倾向。上个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这种享虐心理作为群众的无意识进行过一次难以扼制的爆发,恐怕我们每个人都不会忘记,我们的社会曾一度是一个广大的,好像永远不会收场的刑场。有人当狼,有人当羊,血腥暴力因抹上红色革命色彩而神圣化,在它的疯狂肆虐中,人、人生、生命被彻底遗弃,人遭凌辱杀戮的命运被突显。“大屠杀是一种价值,因为它在无法估量的痛苦中引入了无法估量的认知,其中蕴涵着无法估量的道德资源。”(33)中国历史上的酷刑文祸就是证明。
  恐怕是这样吧!

共10页: 3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孙坚吴夫人事迹考(1)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