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享虐与权力——对文艺作品暴力现象的透析(1)(9)

2015-10-20 01:06
导读:二受众 人类对权力的追求不曾有一刻稍息。在原始社会,我们靠追捕猎杀同类彰显的生存权力;在封建社会,我们靠围观反叛者的受刑场面分享君王的特
 二 受众
  人类对权力的追求不曾有一刻稍息。在原始社会,我们靠追捕猎杀同类彰显的生存权力;在封建社会,我们靠围观反叛者的受刑场面分享君王的特权或者忤逆君主的恩威;在现代社会,我们靠享受虐待去追逐权力、解放压力、宣泄暴力以维护个人权力。
  公开刑罚虽已消失却不会彻底消亡,而是变相地存在于每个人内心私密的渴望之中。监狱制度的出台及社会规讯的形成,人类内心权力的渴望(原始人类捕猎的场面及刑罚场景沉淀为潜意识而表现出对强壮、凶猛的崇拜)不断受到所谓文明的压抑,过度的束缚或是刺激都会唤醒这种权力欲望以扭曲的形式宣泄。西方的工业文明表现给我们的是另一番景致,受中国礼教束缚逾千年的中国大众内心对肉身的解放存在着可怕的潜能与认同。一旦有人率先打开桎梏的缺口,内心解放肉欲的狂潮就会奔泻而出。
  九十年代以后,流行在西方大陆却迟迟没被中国大众接受的“小众”文艺开始得到了重新的认证与青睐。比如热奈,比如金斯伯格。热奈那些用古典手法表现偷窃、卖淫和监狱的诗句虽不乏拯救宗教仪式的黑色光辉却一度被我们拒之门外,而当我们终于从身体中醒来,关注我们的生存境遇,(永无止尽的竞争压力、平凡枯燥的日常生活,无休无止的政训教规),才发现个人权力的缺失,于是我们关注萨特关注存在主义,也开始关注这个被萨特认为“把自己的行为变成壮举的唯美主义者,把否定变成圆满的圣人,被动的同性恋者,从缺乏乐趣中取乐的假想的妇人,从失败中看到神秘胜利信号的战败者” (8 7)——让?热奈。我们也开始欣赏金斯伯格的狂乱、颓废与受虐主义:“他们从格雷多狼狈来到纽约/腰带上捆着大麻阴毛部被重重踢了一脚/他们在用涂料粉刷过的旅途里吞火自乐 要不就在天堂巷服用松节油等待死亡/要么为了涤罪一夜又一夜折磨自己的身体/用梦幻、毒品伴随清醒的梦魇酒精和鸡巴以及无休止的寻欢作乐/……” (8 8)吸毒、酗酒、同性恋以及同这些主题密切相关的意象和情绪充填在他的诗作里。被疯狂毁灭的精英们扭曲的灵魂在源源不断涌出的词汇和语句中大声吟唱属于自己的弥撒。本来一文不名的同性恋和倍受痛苦的乞丐、麻醉品、同性恋的肉体游戏,感官的痛苦与发泄居然在中国乃至世界社会引起了爆炸性的阅读和接受效果。受众接受:姚斯认为:“文学演变论表明,读者在接受活动中总是对旧形式的作品加以扬弃,对新形式的作品加以激赏。但是新作品崛起以前已完成的作品为背景,尽管成功的新作品可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以达到某个时期的‘颠峰’,但也会很快变得习以为常,直到具有更新的艺术形式的作品崛起,而原先的‘新作品’便成为一个明日黄花而无人问津”(8 9)。文学演变的理论同样适应于文艺界。所以,中国受众在对现代主义文学乃至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消化与吸收上表现出前后判若两人的态度,就文艺演变史而言也属正常。
  消费时代的到来看似通过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受众的地位,社会地位的提升也仿佛赋予受众更多的权力,实则是将受众作为消费的工具,剥离其情感倾向,并没有体现其完全的自主能力。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中心地位,认为“读者的接受是对作品中蕴涵的作者创作意向的检验,正是由于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判断标准会反馈到作家的创作活动中,所以作家就不可能再走司空见惯的旧路,他只能不断地创新,以拉开与读者期待视野的距离。”(9 0) 面对当下社会享虐主义的盛行,我们同样看到大众消费文化对接受美学的一种解构与重建,无疑助长了享虐的气焰。在接受美学中,文学虽然作为一种潜在的引力,“对传统观念及价值标准提出疑问和挑战 ”(9 1),即“艺术接受刺激艺术生产”(92)。与大众文化消费刺激生产的理念一样。但是前者强调读者接受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表现为“作品中的社会性方式和行为方式而生成的新的生命感性和理性(9 3)”对价值的重构。它不仅是破坏原有价值突破传统禁区,而且还要重构一种新的价值并广为社会舆论认可,表现出艺术生产对艺术接受的提高。后者则完全是对价值的消解,不做任何建构,仅仅将文艺作为一种商品,完全是以消遣娱乐为主的精神快餐式的消费模式。不仅剥夺人的情感也会将文化推向单调平庸。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在这种消费理论下创作的文艺作品自然会与享虐心理不谋而合:不重构价值、无视心灵敏感体验仅仅追逐一场肉体狂欢。它的媚俗性又由于读者中心地位的确立使文艺创作者也会迎合受众的享虐心理创作出大量暴力作品形成一种文艺创作单向维度的恶性循环。渐渐成为一种群体直觉性的趋同态势。权力与隐忧:无论如何,“不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如何,每个人都必须服从文化的价值标准。人们把它们吸收到自己的生活中,使自己的存在得到这些东西的渗透和美化。‘文化’赋予了‘文明’生命和灵魂(9 4)”。文艺是人类的精神产品也作为一种高级的文化形态而存在,而人类也不仅仅是一堆简单欲望的集合。所以人类对文艺作品的认识也不应止步于对文艺作品娱乐消遣、煽情感染功能的满足。
  消费文化带来的对文艺功能片面性的强调与我们内心渴望摆脱文明的压抑、重视肉体觉醒的心态,呈现出一致的同构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互为表里的关系。消费文化中的金钱理论极大地彰显了我们的个人权力,甚至能够突破先天的局限,完成对先天缺失资源的占有(如美丽、才智、地位,),同时也能够满足我们内心反常的心理欲求,表现出打破禁忌的权力优越感。然而人作为本质属性的力量必然会要求文艺在美学与价值上的回归。文艺作品中一味暴力化的肉体激情终究会导致我们精神家园的消失而呈现出疲软、苍白与颓靡之态。恰巧是在物欲横流,消费盛行的时代更需我们冷静而感性地体验艺术与美。以一种反省又羞窘的心灵隐忧真实
  感受人类在当代社会的精神处境,达到肉体体验与心灵感知的完美融合。对比以往人类文明的辉煌,反观享虐时代的价值失落:我们仿佛在一夜之间领会了“跨掉的一代”、“存在主义”、领会了同性恋、双性恋、虐恋、吸毒、酗酒、暴力、虐杀、强奸、殴妻、拳击、变态……;领会了身体、欲望,并在接受过程中。以前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现在是个人权力享之无愧。所以我们吸毒、纹身、穿孔、打环、切骨、隆鼻、扩胸、削腮、垫臀、拉皮;以前是房事私密,偶有言及诲淫诲盗,现在是情趣商店、身体文学、色情电影、成人笑话;以前是疼痛,是侮辱,是折磨,现在是时尚,是追求,是享受。玩高空蹦极,做极地探险,挑战身理极限;看恐怖电影,读犯罪小说,刺激心理反应。倘不如此,生活就会平庸,青春似会浪费。行动大于思考,我们将自己投入享虐的情绪,似乎只有如此,情感才不会麻木?西方世界评价中国用五十年的时间达到别人百年才能达到的高度,恐怕并不仅仅是在经济上吧?一味追求肉体体验的丰富程度,并时不时以权力作为享虐堂而皇之的大旗,忘记了我们的身体不仅是肉体,它不仅有下半身还有上半身,它有灵魂、伦理和尊严。过分专注于肉身无疑会让自己专注于肉体刺激之中,如此才会不觉疼痛,只觉快乐。仿佛是有了自主意志自由行动的权力,实际上是陷入更堪怜的囹圄之中。因为“肉体乌托邦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身体专制——如同政治和革命是一种权力,能够阉割和取消身体,肉体中的性和欲望也同样可能是一种权力,能够扭曲和简化身体”(95)。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当我们过分追求个人权力或者过分维护个人权力,并开始建立心理防御机制(享虐心理)时,往往并不代表我们确实维护了个人权力,反而因为过分关注肉体或者过分关注心灵忽视二者的结合而丧失了任一部分权力。享虐就会成为一种反常的癖好并不为我们所觉,成为一种心理病症。它成为我们失去肉体或心灵的精神自慰,会产生自欺欺人的虚荣与快乐。是一种痛到极致的麻痹和自我毁灭的沦丧。由此影响到我们的精神产品(文艺作品)也必将呈现出血腥、暴力、麻木、冷漠成性的颓靡之势。“公正之梦被现实的无情所吞噬;人们习惯了四分之一世纪的生命浪费和精神浪费、日益变硬的态度和变狭的可能性。这些都是政治团结、创伤痛苦和纯粹情感保护的自然结果。”(9 6)
  恐怕正是当下,才是我们以人之子的身份捍卫自己对精神资源占有权力的时候吧。因为我们的文艺是要“在人的至高光荣开始和结束的地方思索。”(9 7)
  如此才是人本质的能力,是文艺的真正权力。

共10页: 9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孙坚吴夫人事迹考(1)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