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涉江》中的两段错简(1)
2016-01-12 01:08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谈《涉江》中的两段错简(1)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摘 要] 周建忠先生认为《涉江》根本没有错简,对此观点本
[摘 要] 周建忠先生认为《涉江》根本没有错简,对此观点本人不敢苟同。《涉江》一文不仅在首段中存在着错简,而且最后乱辞一段也是错简。 [关键词] 屈原; 涉江;错简;周建忠 Abstract:ZHOU Jian-zhong thinks no wrong rhythm(jian) appears in QU Yuan’s poem Shejiang, on which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can’t agre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wo wrong rhythms (jian) in QU Yuan’s poem Shejiang,with one in the beginning, and another one in the end. Key words: QU Yuan; Shejiang;wrong rhythm (jian); ZHOU Jian-zhong
周建忠先生在《〈涉江〉教案》一文中对第一段的评述这样写道:“这一段描写大多数句子是对句,但也有三句一组的。由于句式形式上的不够工整,自古以来研究楚辞的人都认为这里面有错简,而我认为根本就没有错,因为这是在屈原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候表达坚定而又非常执著的情怀,因而或三句一组,或两句一组,从他情感的起伏变化来看这是很正常的。”
[1]
笔者执教此文多年,近来又读了林庚先生的《从楚辞的断句说到〈涉江〉》[2]121-134和周老师的《〈涉江〉教案》两文。深感与林老师有相同的意见,即认为《涉江》一文不仅在首段中存在着错简,而且最后乱辞一段也是错简。为此写这篇文章与周老师商讨《涉江》一文是否存在错简的问题。
一、《楚辞》的流传以及错简产生的缘由
战国末期还没有“楚辞”这一概念。“楚辞”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酷吏列传》,《楚辞》的结集是刘向完成的。也就是说,汉以前,屈原的作品还不是“经典”。那么,由战国至汉代,由“无名”到“命名”,由“民间”而“经典”的过程,亦是一个对《楚辞》的建构过程。那么楚辞是如何流传下来的呢?应特别注意的一点是,《楚辞》主要作品大多作于流放途中,其传世方式与史官所记官家行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当时书写的媒介是简册,古代记事、作文写在竹片、木片上,称之为“简”。以屈原如此浩繁的文本制成简册,一定汗牛充栋。让一个流放之人完成如此工作,也不太可能。且如此之多的简册能历经秦始皇的劫灰完好无损地传到汉代,更是无法想象。所以屈原作品最初以民间口耳之间散播、流传的可能性最大,后来才逐步地形诸文字。当“楚辞”从主要以“声音”为主的文本,逐步过渡到文字的文本时,自然会出现如缺失、误漏、讹误等,有时串简的绳子断绝,次序散乱,便形成“错简”。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我们都知道,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把楚国人屈原、宋玉所创作的骚体诗和汉代诸人的拟骚诗汇编成集,共16卷,定名为《楚辞》。从此,“楚辞”遂又成为一部
诗歌总集的名称。可是这部集书不知是什么原因未能流传下来。到了东汉安帝元初初年,王逸给刘向所编的《楚辞》作注,又加进他自己写的一篇《九思》,而命名全书为《楚辞章句》,为17卷。王逸的17卷本《楚辞章句》流传至今,这就是现存最古的《楚辞》注本。可是由于当时的书写工具和印刷排版方式的落后,自然影响到这本书的流传和编纂,后世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和内容有异的文本。如朱熹的《景元刊本楚辞集注》,系光绪十年(1884)遵义黎氏(庶昌)刊于日本东京使署。同时黎氏在牌记中提及“用朱熹系朱监宋理宗端平乙未(一二三五)年刊本校”。宋刊本中有岁鹰龙、朱在、朱监二篇跋文,此本已佚。猷幸先生曾说宋刊本是“今日我们所见《楚辞》的最古和最完整的一个刻本”,并列举了宋元两猷先生所提到的问题也是存在的。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在1997年篆原版重新刷印时曾将此本与宋刊本复校,出校记44条,今并附在书后,供读者参考[3]。可见《楚辞》一书中存在严重的讹字、脱字、缺失、误漏、讹误、错简等现象,是在所难免的了。
二、《楚辞》断句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