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时期文学声浪中看湖北文学的三次创作潮((2)
2016-03-09 01:08
导读:在新时期文学发展中,湖北文学之所以能在全国文学格局中保持整体领先优势,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湖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尤其是“九省通衢”的华中重镇武
在新时期文学发展中,湖北文学之所以能在全国文学格局中保持整体领先优势,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湖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尤其是“九省通衢”的华中重镇武汉,聚集了大批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早已崭露头角的作家,尽管他们大多在20世纪50至70年代文学风暴中受挫,因被放逐而“失语”。但正是这“失语”成就了他们,使他们得以保持自己的个性,坚守业已习惯的文学传统,远离当时文坛盛行的,以假、大、空为特点的“瞒和骗”的文学模式。所以,当寒潮退去、坚冰溶化之后,他们自然浮出水面,以自己嘹亮的歌喉唱出动听的歌声,从而成就了湖北文学的光荣。
二、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沉寂多时后的异军突起
湖北文学在新时期初期尽管以其个性化的言说和开创性的精神,成为新时期文学华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成为全国读者瞩目的焦点,但在文学大爆炸、大裂变的80年代前期和中期,湖北文学却失去了往日的光荣,尽管也出现了一些产生全国影响小说,如表现特定时期女大学生心灵创伤和追求的《女大学生宿舍》(喻杉),反映改革之初农民心灵变化的《赔你一只金凤凰》(李叔德),反映都市个体经营者自强不息的人生追求的《第九个售货亭》(姜天明),还有王振武《最后一篓春茶》、楚良《抢劫即将发生》等,这些作品先后获得第四届至第六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但大多呈散点分布,且远离全国文学主潮;当全国掀起一轮又一轮大潮时,湖北文学始终徘徊在浪潮之外;当文学成为一个时代人们的中心话语、频频激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时,湖北文学却始终按照自己的节奏,在边缘彳亍着。所以,在作为80年代文学标志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的]变中,我们很难看到湖北文学的身影,也鲜有湖北作家的声音。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当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湖北作家在浪潮迭起的时代,没有人云亦云,追潮逐浪,依然保持了自己的品格,走自我言说的个性化之路,但回顾这一阶段的湖北文学,我们说,这时期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冲击波,没有出现作为湖北文学代表的重量级作家,也没有产生全国性轰动的标志性作品,也就是说,在全国文学最为活跃的时期,湖北文学明显被边缘化,湖北作家多少显得有些“失语”,这不能不说是湖北文学的遗憾!
这种黯然失色的局面直到80年代后期才得以改变。
湖北文学在沉落多时后的重新崛起,有赖于两位女作家的联袂登场。对新时期湖北文学而言,1987年是值得书写和记忆的。这一年,方方《风景》和池莉《烦恼人生》两部中篇小说同时问世,两位作家像两颗耀[的星星,在略显暗淡的湖北文学天空划过一道闪光,沉寂多时的湖北文坛,又迎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文学春天!
《风景》借一个亡魂——小八子之口,叙说了汉口河南棚子一个市民家庭几近原始的生存状态;《烦恼人生》描写了一个青年工人印家厚一天的生活流程,展示了当代中国人无穷无尽的烦恼。这两部中篇小说所展现的是一种迥异于前人的小说观念和美学追求:反对生活的提炼和净化,着力表现原汁原味的生活;杜绝主观情感的渗透,采取冷静客观的叙事方式,追求“零度情感”;淡化经典现实主义对典型的塑造,注目于平凡普通的小人物;中止追问本质的努力,放逐虚幻的理想,着力再现“生存状态”和“生存本相”;放弃对小说结构的精心设计和惨淡经营,采用与生活同步的“记流水账式”结构,串起“一地鸡毛”。
方方、池莉以其贫民化立场、平视生活的态度、世俗化的追求,创作出大量的脍炙人口的中篇小说,引起全国读者的强烈反响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与刘震云、刘恒等作家一起,汇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文学创作潮,在全国范围内刮起“新写实”旋风,引起一阵阵“世俗化震惊”④,并一直延续到90年代,成为众声喧哗的90年代前期中国文学创作中具有主导性的创作潮流。